中国育儿网

标题: 你是中毒的父母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可音可    时间: 2016-9-27 10:29
标题: 你是中毒的父母吗?
我们这一代年轻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用心。从孩子出生开始,不惜重金,从吃穿到早教,竭尽全力为孩子营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阅各类育儿书籍,希望找到解决孩子各种问题的诀窍,可在虔诚又匆忙的努力中,却往往忽视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自己。
苏珊·富沃德博士在她那部振聋发聩的心理疗伤经典《中毒的爱》中指出,现在很多父母已经“中毒”,所中之毒大都来自他们的父母。在被教条化的孝道下,很多人意识不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盲目的顺从、轻易的自我否定、过度敏感和自尊、挥之不去的自卑感。接着,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带着继承来的家庭观,以“中毒父母”的姿态开始影响他们,让孩子在无处安放的慌乱中,失去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尽管父母常常打着“爱”的名义。
这些“中毒”的症状,也许正在你我身上显现。

1.过度的控制
如果一个母亲约束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不跑到大街上去,这叫谨慎。但如果十年后当孩子可以自己过马路时还是这样约束他,便成为了控制。虽然我们深知“人无完人” 的道理,可现实中,很多父母却在事无巨细的要求孩子,向着“完人”的目标迈进,小到站立姿势、衣着品味、兴趣爱好,大到高考志愿、职业规划、交往对象。
“你太不听话了,再这样我就再也不理你了”、“你怎么这点儿小事儿也办不好,什么都让我替你操心”、“我这是为你好,你太年轻,什么都不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说什么你都不听,你真令我伤心”……这样的父母经常苦口婆心地念叨着类似的话,到了儿女成年之时,他们已经无法从子女的私人生活中抽身, 更准确地说是不愿抽身,他们一边抱怨着孩子离不开自己的照顾,无法独立,一边担忧有一天他们真的不需要自己时该是何等的失落。
过度控制的父母很难把自己从“家长”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无法区分正常的关爱和过度的控制。他们的儿女也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人,无法区分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父母想要的。然而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控制关系的剥离,从子女青少年时代便应该开始了,正如龙应台女士在《目送》中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言语的虐待
从成为父母那天起,我们就自觉担负起了“教育”的重任,语言也成了最容易使用的工具,尽管它尽的职责往往是“教训”而不是“教育”。多数父母偶尔说些贬损孩子的话在所难免,可如果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言语攻击,那就是虐待行为了。
“你真是笨的要死”、“你看XXX,你怎么一点儿都比不上人家” 、“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你要是能XXX,那就真是见鬼了”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揍死你”、“求求你让我省点儿心吧”、“得了吧,你就是这个德行,永远改不了” ……大人通过此类语言毫无顾忌地发泄情绪,孩子却很可能将这些语言内化为负面的自我认知,落下深深的心理伤痕,构筑自卑的温床。苏珊·富沃德在书中引用了一位咨询者的话:“若是让我在挨打和受责骂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挨打。伤痕是看得见的,所以至少人们还会同情你,而责骂只能让你发疯。那伤口是无形的,没有人在意。真正的伤痛比侮辱好起来要快的多。”

3.身体的虐待
对孩子进行过身体虐待的父母往往自己遭受过同样的虐待,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从他们的父母身上学习到的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看似最有效的方法。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这代人,有几个没挨过打啊?这不也好好的嘛。那么,那些令你挨打的理由你还记得吗?你觉得当时是自己咎由自取吗?回想起来,你一点儿都不觉得委屈吗?如果是,当时的错误你确定永远不会再犯了吗?你后来的改变,是源于内在的动力还是仅仅为了不再遭受暴力呢?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或藐视,我们都有动手的冲动,绝大部分人能够克制自己直到冷静下来,可有些父母面对这种冲动,却是一触即发,尽管事后非常懊悔,可再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还是会向孩子发起攻击。这一幕幕上演的暴力未必能让孩子变成大人希望的模样,却一次次地向他们证明:暴力是用来对付麻烦和愤怒情绪的唯一手段。
我看到有人宣扬一种荒谬的“适度打孩子”的教育方法,3岁之前要少打,6岁以后可以打,12岁以后不能打,屁股可以打,脑袋不能打,家里可以打,外面不能打……,这种虚伪的育儿观,怎么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尊重呢?一个未被尊重的孩子,又怎能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呢?

4.以爱之名
都说世上最无私的就是父母之爱,我们毫无保留地为孩子倾尽所有,却常常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这是为了你好”、“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怎能这样对我”、“别不识好歹啦,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这些话似乎都出于一种用意——“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是对的。
“他(她)这么做都是为了我好”、“他们只是在关心我”、“可他们是那么爱我”……这些也可以用一句话代替——“因为他们爱我,所以我情愿丧失自我。”
谁没遭受过讥笑和嘲讽?谁没经历过轻视和侮辱?这是人生必经之路。我们的孩子可以不顾任何人的眼光,勇往直前,除了他们的父母。

----孩子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欢迎光临 中国育儿网 (http://bbs.bb0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