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标题: 爸爸妈妈最关心的5个教养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08
标题: 爸爸妈妈最关心的5个教养问题
 如果希望孩子未来在学习新技巧或新能力时,能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确实需要在bobo满3岁前,就让他与照护者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也只有这样的成长条件,才能教出快乐的孩子。

[ 本帖最后由 iFeng 于 2008-1-30 22:10 编辑 ]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1
许多学者都主张,与人亲近的孩子才会快乐,如果缺乏父母的爱心,没有坚持或扎实的依附关系,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1名 幼儿特质

  人格特质与天生气质息息相关,但自幼培养正向、积极思考,有助未来发展。

  培养孩子独立与自信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让他未来具有负责任的态度,父母只需在平日给予协助,对他就有实质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创意力的发展,教育大学幼儿与家庭教育学系讲师薛婷芳提出具体方法供父母参考:

  1. 协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鼓励孩子让他学习自己判断与决定穿着;或在游戏中自己分配任务、决定游戏的玩法等。

  2. 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意见:在与孩子的对谈中多多询问「你认为呢?」、「你觉得如何?」等,也可规划属于他自己的分享空间,例如在墙壁上钉一个相框,展示他的作品。

  3. 提供参与机会:尽可能让孩子拥有参与决策的参与感,并逐步建立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4. 给他自由探索环境的机会:陪伴孩子一起尝试新事物,满足他的好奇心。

  5. 多用话语积极鼓励孩子: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1
教出开朗个性的孩子

  薛婷芳说,父母的性格容易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不过,内向并不是缺点,这类型的人通常内省能力较佳,清楚自己所做的事,也能享受一个人的独处。她建议父母必须先了解孩子内向行为的程度,并评估是否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有些孩子只是因为畏缩而内向,但这类型的孩子通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并非天性。

  她提醒父母,想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就要从自身做起,只有拥有开朗乐观的特质,才有能力教导孩子也朝这方面发展。如果父母始终惯以消极、畏缩的方式面对问题,孩子通常也容易学到负面的态度。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2
 第2名 饮食习惯养成
  饮食习惯需自幼培养,只要习惯一养成,就能提高孩子对食物的兴趣。

  耐心养成好习惯

  营养科主任林宜芬表示,想建立bobo良好的饮食习惯,最好从副食品阶段就要开始建立。临床上发现,有些孩子到了3、4岁却仍然只愿意吃稀饭,只要稍微硬一点的食物就不吃,通常是因为惯于吃软的稀饭,懒得咀嚼所导致,因此,建议在bobo开始长牙阶段,就要练习他试着接触稍微硬一点的米饭或蔬果,训练咀嚼能力,但父母仍须留意安全,不要让他噎到。

  其次,需要耐心等待,部分父母为了怕孩子弄脏环境或衣物,或是赶时间没耐心等孩子吃完,就采取喂食的方式,虽然方便但却易养成依赖的坏习惯。

  很多父母会自行决定bobo不喜欢的食物,林宜芬强调,最好让bobo尝试许多不同的食物,养成他喜欢接触新食物的兴趣,因此,即使是洋葱等有怪味道的蔬菜,也可让他尝试,如果第一次尝试后不喜欢,也不代表以后都不能吃,还是可以多试几次,逐渐试探。

  想训练他吃饭时的乐趣,林宜芬说,也可以试着偶尔让他自己用手抓取食物吃,只要把手洗干净,就不会有太大的卫生问题,以手抓取食物不但可以增加乐趣,甚至还能训练手眼协调,一举数得。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2
 点心必要‧零食可免

  林宜芬指出,bobo的胃容量较成人小,一次的饮食量不大,无法如成人般撑到下一餐,因此,父母给予适当的点心有其必要性,建议可以在餐与餐间的空档,以半杯牛奶加上部分主食,或是优格、布丁等,都可以做点心。

  至于零食,她建议不要有味道太重的食物,也不要在语言上有暗示的表现,即使想吃糖果也可以,但要先设定只能吃1颗的规矩,可以先要求他做完什么事才能吃,也不要以鼓励的方式,或一次给过多的份量。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3
 第3名 情绪处理
  管理孩子的情绪常令父母抓狂,先掌握自己的情绪较为有效。

  以同理心协助舒缓情绪

  三民托儿所所长李慧娟提醒,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最好先站在他的角度,以同理心表达关心、倾听他的想法和感觉,而且要维护他的自尊不受伤害。仅量不要急着否定他或用负面的话责备,更不宜使用无关的物质酬赏做为情绪控制的奖励,否则,孩子会认为只要一吵,就会有糖吃。

  孩子正处在情绪不稳时,要如实鼓励他对控制情绪或者情绪纾解的努力,比方说:「你小声一点我就听懂你在说什么了,谢谢你!」「啊,我有发现你现在比刚刚温柔一点了,我听起来比较舒服。」「哭完了,有没有舒服一点?」 这是提醒孩子:哭的目的是为了纾解,所以哭完应该会舒服一点,如果还是不舒服,我们可以再等他一下下,等纾解后再讨论要怎么办。

  李慧娟强调,情绪与道理要分开处理;也就是说,接纳他的情绪与感受,不代表我们同意他的想法、做法和处理方式。如果相信人都有自省的能力,就不要急着教训。当孩子正在发脾气时,强说道理只是火上加油,他也会觉得很烦,不如等到头脑回复冷静时,再问问他的想法和下一次打算怎么做,或者下次他希望爸妈怎么帮他。

  当然,不能因为孩子发脾气,自己也跟着失控,父母要先稳定情绪才能帮忙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照原订计划或原则行事(可小幅修改),但不能因为孩子失控而妥协改变。父母须考虑孩子眼中的大人世界,如果总是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自己却从不要求自己,会让孩子觉得困惑而不想遵循。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3
帮助孩子面对挫折

  薛婷芳表示,游戏竞赛总有输赢,如果孩子对输赢显得计较,就需父母带领孩子学习,比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与经验更胜于名次。

  她建议父母必须传达正面的想法,让孩子了解成功绝对不是偶然,背后需经过努力、尝试错误与失败累积而得;而培养孩子愿意尝试错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挫折忍受力的正确方向。

  当孩子面对挫折与失败时,也不要急着责备孩子,最好先肯定他在比赛过程中的努力与付出,缓和孩子的挫败心情,等情绪平稳之后,一起陪同孩子检讨造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再次尝试,培养面对挫折的能力。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3
第4名 生活自理
  即使孩子只是前进一小步,也值得父母大大的鼓励一番。

  渐进式培养自理能力

  李慧娟说,父母必须先认知,孩子自我照顾的能力无法一蹴可及,必须一步一步慢慢建立,即使只是进步一点点,都值得大大的鼓励。她以鼓励bobo自己进食为例说明:进食的大忌,就是父母硬性强迫,让孩子在压力大的状况下吃饭,不但吸收不良、影响消化,得不到原本希望其成长的目的外,还可能造成他日后饮食上的阴影,让他对吃饭这件事产生排斥,长期下来,还易造成肠胃功能不佳或是过胖的情形发生。

  对于有些食欲不佳的bobo,父母最好先接受他在饮食上的偏好。李慧娟说,偏食与感官敏感及趋避性有关,部分孩子对特定食物的口感有所偏恶,无法强求。但父母可以先试着每次给予一点点浅尝,视孩子的反应再逐步增加份量。此外,也可采取「动机法」:可先试着让他建立与食物间的关系,用愉快、鼓励的方式诱导他主动进食,例如,可说「青菜想要到你的肚子里玩,然后变成你的力气耶!」「青菜哭哭说不公平,为什么鱼肉都可以去你肚子玩,青菜却要留在碗里,等下还要被丢到垃圾桶」等。

  李慧娟建议,与孩子互动时,仅量避免与孩子正面冲突,比方:孩子说不要洗澡,爸妈可以说好,那我们去和鸭鸭玩水(澡盆里有鸭鸭,或以其它洗澡玩具代替)。父母若能以互动的情境较能成功达到目的,不要让孩子有破坏规定的机会,同时,孩子的玩性很大,可以利用拟人化的「动机法」引发他的兴趣,同时还能激发他的创意来源呢!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4
 第5名 管教方式
  柔性与铁腕必须视时机运用,但不要忘记,依附关系的掌握也相当重要。

  爱的教育?铁的纪律?

  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系主任陈若琳认为,教养的两大主轴,不外温暖响应与严厉管教,到底哪种方式适合自己的孩子,则需要视他本身的特质如何再来判定该偏重哪种教养。不过,她提醒,对于年幼的孩子,依附关系相当重要,还是以满足他的需求为优先考虑,也就是采取温暖响应方式,掌握信任的原则。

  有时,父母过分严厉或大声斥喝是因为白天工作情绪、压力所使然,有时则是因为孩子的生活规范没有做好,导致心情更差,因此,陈若琳认为,教导实质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让自己情绪不会突然发作的好方法。此外,遇到不听话或有错误的行为需要斥责或责罚时,可以先让孩子冷静下来,限制他的活动空间,或是取消他的权力,例如,原计划吃饭后带孩子去散步的资格被取消等等。

  父母的情绪发作与过分严厉,总是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或身体,父母若能自我控制情绪,以策略性的方法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导他基本自理能力,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责罚。
作者: iFeng    时间: 2008-1-30 22:14
 父母共亲职:白脸黑脸交换当

  夫妻间的合作、支持、同心教养,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大,切记别在孩子面前互扯后腿,如果教养观念不一致时,陈若琳建议,也不要表现的太明显,不同想法的一方先不插嘴,等到孩子不在现场时,再与对方沟通。特别提醒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否则聪明的孩子,很容易钻父母之间的小漏洞。

  至于白脸黑脸该由谁来扮演,她认为可以互换,但夫妻双方需要默契,当一人扮黑脸时,另一人可以适时插进来对孩子说明令人生气的原因。陈若琳强调,即使不同意对方的管教方式,也要先缓和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抵制对方对孩子的责罚,双方一定要相互沟通并了解对方的教养策略,当意见不同时,先解决彼此的情绪问题,再做讨论,双方都提出支持的理由,唯有先了解对方的想法,再做沟通较有意义。 




欢迎光临 中国育儿网 (http://bbs.bb0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