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标题:
奶粉中“毒物质”三聚氰胺身世调查
[打印本页]
作者:
Bonnie
时间:
2008-10-9 11:00
标题:
奶粉中“毒物质”三聚氰胺身世调查
三聚氰胺不能增味、保鲜、防腐,也不是天然色素、食用香精,更不能强化营养——它没有任何理由出现在食品中,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
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melamine)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从营养学上说,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而从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看,它一条都不沾边。三聚氰胺不能增味、保鲜、防腐,也不是天然色素、食用香精,更不能强化营养——它没有任何理由出现在食品中,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
而如今,三聚氰胺赫然出现在多种奶粉里。
作者:
Bonnie
时间:
2008-10-9 11:01
摇身变作“蛋白精”
在生活中,三聚氰胺是个多面手。仔细看看家里,墙壁上的装饰板材,平板电视的外壳涂层,厨房里艳丽的塑料碗碟,再到卫生间里的衣物清洗剂,甚至你口袋里的钞票,都有它的身影。此外,它还被用来制作胶水和阻燃剂,甚至制造化肥。如此多用途的它,是由德国化学大师李比希最早发明。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没有味道,性质较稳定。它能溶于热水,仅微溶于冷水,呈弱碱性,遇到酸性物质能形成三聚氰胺盐。
三聚氰胺别名“蜜胺”。那么,“蜜胺”是否能像“蜜”一样,也能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呢?答案是否定的。
不同于一般奶粉,婴儿配方奶粉生产工艺更为繁琐复杂,不但要将全牛乳的蛋白质降低到接近母乳,以减少渗透压和肾脏排泄负荷,还需用植物蛋白代替牛乳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提供必需的脂肪酸。此外,还需要添加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可眼下的现实在于,一些奶粉中却出现了三聚氰胺。它不是身体发育的必需物质,又不是食品添加剂,为何会出现其中呢?一切还要从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凯氏定氮法说起。
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其中,氮元素极为特别:氮在绝大多数蛋白质中含量相当接近,一般恒定为15%~17%,平均值为16%左右。因此,丹麦化
学家约翰·基耶达很巧妙地想到,既然氮元素含量稳定,只要准确测量了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蛋白量。发表于1883年的此方法,无疑为蛋白质的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凯氏定氮法亦有瑕疵。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不难想象,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轻松获得“高蛋白含量”的称号。
以三聚氰胺为例。其分子式由三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六个氮原子组成,氮含量高达66.7%。而牛乳氮含量只有15.7%,大豆蛋白也仅有16%。毋庸置疑,在氮含量比较上,三聚氰胺胜出。难怪,有人把三聚氰胺称作“蛋白精”。
作者:
Bonnie
时间:
2008-10-9 11:01
肾结石“肇事者”
三聚氰胺具有轻微的生物学毒性。早在1945年,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便发表论文指出,长期给大鼠、兔和狗喂养大剂量三聚氰胺后,会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以及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唯一乐观的消息是:没有观察到动物明显中毒现象。
199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这样描述过三聚氰胺: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结石产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致癌物质分成四类,三聚氰胺与汞以及曾引起轰动的苏丹红一起,被归入第三类致癌物,为“对人体致癌性尚未归类的物质或混合物”。
最近,在2008年第3期《毒理学杂志》中,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林祥梅等,也发表了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他们通过把三聚氰胺磨成粉溶于水后,灌入小鼠胃内。结果发现,在死亡的小鼠输尿管中均有大量晶体蓄积,部分小鼠肾脏被膜有一层晶体。
急性实验的研究结果初步认为三聚氰胺微毒或基本无毒。但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饲喂三聚氰胺的小鼠肾脏肾小管中出现了晶体,血尿素氮和肌酐清除率超标,而这两项正是评判肾功能的常用指标。换句话说,这两项指标的升高,在临床上提示肾脏衰竭的可能。
据推测,三聚氰胺由于在体内不能被代谢,会经过肾脏排出。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物质析出,从而刺激肾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细胞,引起结晶尿,婴儿尿液颜色改变,出现尿液混浊甚至白色沉淀。
婴儿的肾脏极为娇嫩。6个月大时,双肾重量仅为45克,大约是7枚一元硬币的重量。结石会像“拦路虎”一样部分阻挡尿液的顺畅排出,因此肾脏可能会被“憋大”——肾盂肾盏病理性扩张,出现肾盂积水。如果不能清除结晶或结石这一梗阻因素,会引起肾小管堵塞、尿液淤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置宝宝于危险境地。
欢迎光临 中国育儿网 (http://bbs.bb0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