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标题:
专家谈教养:2岁半至3岁的宝宝这样教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跃军
时间:
2015-11-9 13:33
标题:
专家谈教养:2岁半至3岁的宝宝这样教
2岁半至3岁的宝宝这样教
1、深呼吸
我们成人在处理自己消极情绪时,深呼吸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很多人可能没想到,它对宝宝处理情绪也很有效呢。
宝宝难过时,在你完成对宝宝消极情绪的接受、认同以及抚慰等动作后,宝宝也通过哭泣宣泄掉了绝大部分消极情绪,这时妈妈可尝试着教宝宝来三下深呼吸。“宝宝,我们深呼吸一下,把“难过”呼出来好不好?”“呼~~呼~~呼~~”妈妈深吸一口气,然后深深呼出来,鼓励宝宝模仿。“难过呼出来了?呼出来了、呼出来了。”妈妈的语言暗示和情绪感染也会帮助宝宝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深呼吸这种情绪调节技巧,只有在宝宝情绪不是很激烈的时候,如只是难过或委屈时才可以用。宝宝非常难过或大哭不止时,是没办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来做深呼吸的。只有等到宝宝情绪大致平静后,才可以试着做。
对深呼吸,很多宝宝可能一时还学不会,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妈妈只需做示范即可,宝宝跟不跟随由他自己决定。妈妈自己在处理消极情绪时坚持使用深呼吸法,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久而久之他(她)就自然学会了。
也许你在使用深呼吸调节情绪时,宝宝还会关心地跑过来问你:“妈妈,你难过了吗?”“是的,妈妈难过了。”“但妈妈做下深呼吸,就会好起来的,谢谢你的关心。”妈妈坦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并平静地处理,会为宝宝树立良好的情绪榜样。
到本阶段,宝宝的消极情绪往往更容易引起妈妈注意,快乐的情绪体验妈妈反而开始慢慢忽视了,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信号。一些喜欢大哭大闹的宝宝,就是因为发现只有大哭大闹才是吸引妈妈注意最有力的武器,才会如此“卖命”地哭喊。
在关注宝宝消极情绪的同时,请一定记得,让宝宝更多地体会快乐的情绪体验。要知道,让宝宝体会快乐的情绪体验,那可是滋长情绪能力的核心之一,不仅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是。还有在提醒自己吗:今天,我的孩子笑了几次?!
2、我们捶捶小枕头
“妞妞,你用拳头捶捶我吧,捶捶你就不难过了。”当宝宝有点难过时,妈妈以小枕头的口吻对宝宝说。妈妈知道,引导宝宝捶打枕头之类的柔软小物件,能协助宝宝将消极情绪发泄出来。“谢谢你,小枕头,我好点了。”当宝宝情绪发泄完后,妈妈仍不忘引导宝宝对小枕头说“谢谢”。
“打死你!打死你!谁叫你惹我生气了?”宝宝一边很用力地捶打,一边喊着很富攻击性的语言,若宝宝出现这种情形,他的行为就走偏了。原本是来抚慰宝宝的友好的小枕头,反而成了宝宝怪罪他人的替代物,还助长了宝宝攻击倾向,这就不好了。小枕头的形象应是中性或友好的,不能被幻想成被攻击的对象,所以妈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
小泰迪熊之类的动物布偶,由于其生命形象很强烈、很具象,不适宜用来让宝宝捶打。宝宝眼里,动物玩具比其他物件生命象征更为明显。捶打有生命象征的动物玩偶,不利于宝宝同情心的发展。
当然,情绪能力滋长得很好的宝宝,他们根本不需要深呼吸、捶小枕头之类的外在调节手段就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消极情绪。对于此类优秀的高情商宝宝,我们就无需多此一举地教他这些外在的小技巧了。不管何时,外在的调节技巧都只是辅助手段,我们不宜本末倒置地过于强调。
3、自由顺畅地表达情绪
自由顺畅地表达情绪是培养宝宝情绪能力的三条基本路径之一。它与滋长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一起,支撑起宝宝情绪能力的发展。妈妈宜常与宝宝谈论情绪,鼓励宝宝表达情绪。
“斑比很害怕。”“是哦,斑比看上去很紧张,它为什么害怕呢?”妈妈反问道。它妈妈不见了,它找不到妈妈了。”优优很认真地告诉妈妈。当斑比找到妈妈后,优优高兴地说:“看,斑比找到妈妈了,太开心了!”“是呀,它好开心呀,终于见到妈妈了。”……优优看《小鹿斑比》时,小鹿斑比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优优的情绪情感,优优妈妈也就着情节适时地和女儿聊着情绪的话题。
你会发现,和优优一样,宝宝的谈话多与情绪情感有关。在对话时,妈妈可适当重复跟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譬如,宝宝跟你说“妈妈,这只小猫好可爱啊”,妈妈可以回应 “是呀,真可爱”。
在现实生活中,母女间谈论情绪的机会似乎要比母子间更多一些。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排除与“男孩应勇敢坚强、较少表达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关。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和男宝宝多谈论情绪,才能让其直面自己的情绪;只有直面自己的情绪时,情绪能力才能得到滋长。
针对男宝宝,在情绪调节手段上可有所不同,但不能压抑。男宝宝可使用些更具男子气概的发泄手段,如大声喊叫“我生气了”、捶打小沙包、勇敢果断地阻止对方的无理行为等等。
4、妈妈,我想静一静
当宝宝抱着自己最喜爱的小考拉或玩具汽车难过地走进自己的小房间,或是一言不发地走到某个角落,自己待上一小会儿,这时请你尊重他,不去打扰。当宝宝想要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时,请给他一个不受打扰的空间。
当过了一小段时间,你忍不住悄悄过去看看这个小家伙到底怎样了,他也许已在欢天喜地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了,好像刚才生气的人根本不是自己。
5、冷静对待小过失
“叫你好好拿稳,你看,摔碎了吧?”妈妈责怪起不小心摔碎了碗的宝宝来。宝宝本来就很不安了,见妈妈批评自己,忍不住哭了起来。“还哭,摔碎了碗你还哭!”妈妈仍不依不饶地继续说孩子。好心帮妈妈拿餐具的宝宝,因不小心摔碎了碗,结果弄得很难过。
若宝宝比较敏感,这种训斥或批评的方式会让他很紧张。而且,这种紧张感在下次拿碗时还可能会重新涌现出来,反而增加了再次发生摔碗的概率。“不说还好,越说越出事”就是源于此。
若妈妈换种方式,宝宝会更容易接受,效果也许会更好。“宝宝摔碎碗了是吗?”“妈妈看得出来,宝宝有点紧张,是吗?”“不要紧,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拿稳就可以了。”当宝宝平静下来,恢复常态后,妈妈可试着鼓励宝宝重新去拿一个碗:“你要不要再试一次,妈妈相信你能拿稳”。当宝宝稳稳当当将碗放置到餐桌上时,妈妈可夸奖宝宝:“宝宝拿得很稳,妈妈就知道宝宝能行。”若能这样,宝宝拿稳碗的成功体验将盖过摔碎碗的消极体验,日后摔碗的概率就会降低。
再举一个实例,在百货商场,一眨眼工夫,一直紧跟着妈妈的宝宝走散了,妈妈一下吓坏了。当隔壁商店的售货员将宝宝领到妈妈面前时,失态的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早已吓得大哭的宝宝来:“叫你跟紧妈妈,怎么就不听,下次还想出来吗?”妈妈将宝宝一顿训斥后,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妈妈的愤怒、生气倒是发泄完了,但宝宝呢?
与妈妈走散后的宝宝,其害怕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妈妈,这个时候的他最需要的是安抚,然而迎接他的是训斥和责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温和一点的妈妈有时会采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宝宝,其效果也不太理想,因为宝宝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还达不到,更何况此时的宝宝正处于消极情绪之中。
智慧妈妈会是这样的做法:蹲下来抱住宝宝,抚摸宝宝背脊来安慰他,让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见不到妈妈是不是很害怕呀?”“妈妈也很害怕,害怕宝宝走丢了。”“现在没事了,妈妈抱抱。”当宝宝情绪平静下来后,接着跟宝宝提要求:“以后要跟紧妈妈好吗?”得到宝宝肯定的答复后,妈妈可用“妈妈爱你”来回馈宝宝。说“妈妈爱你”很重要,它会让宝宝知道,即使自己犯了错误,妈妈依然不折不扣地爱着自己。
若妈妈见到宝宝时,自己也仍在消极情绪中,可在抱着宝宝的同时先自己做几次深呼吸,调整下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再做接下来的安抚动作。
宝宝犯下小错或遭遇挫折时,往往是其处理极端情绪、获取新认知、调整行为的好机会。若妈妈能合理地引导或协助宝宝处理,就能将这些看似“不好”的事情变成教育的黄金节点。
用训斥责怪的方式对待宝宝的小过失,会放大宝宝的内疚感。过多的内疚感会对孩子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很多人认为愤怒和生气是最负面的消极情绪,其实不然。在所有的消极情绪中,内疚是能量等级最高的消极情绪,远远大过愤怒和生气。它对人的负面影响也要超过愤怒和生气。
不能冷静对待宝宝的小过失,不仅带给宝宝内疚感,你很快会发现,为了逃避你的训斥责骂,月龄渐大的宝宝将会加速学会撒谎。
6、完整的苹果
妈妈心想宝宝吃不完一个苹果,于是将其分成两半,将其中一半递给宝宝。谁知宝宝哭闹起来,哭着喊着要吃原来的那整个苹果。不是宝宝贪多贪大,而是他觉得苹果必须是完整的。苹果被分成了两半,就不完整了,就不是好的苹果。不仅如此,给宝宝的纸不能有折痕,饼干不能有缺角,烤红薯必须是未破皮的,这时的他已进入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孩子对完美的追求始于完整。我们应将整个苹果给宝宝,宝宝吃不完时,再用刀削削大人又可以吃了;将完整的烤红薯给宝宝,让宝宝自己动手剥皮;吃饼干时,请宝宝自己选择一块完整的饼干……我们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呵护宝宝对完整的追求。
但宝宝对完美的追求不止限于完整。小马桶里有一小根头发,宝宝就认为小马桶不干净,非得将头发弄走才肯坐上去便便;衣服上有一小点脏东西,宝宝就不乐意了,一定要干干净净的才愿意穿。诸如此类的情形,会发生在每个追求完美的孩子身上。
面对孩子的“吹毛求疵”,若不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情况,家长是很容易心烦的。更有家长将其视为宝宝的“坏脾气”所为,甚至担心宝宝日后会成长为一个性情苛刻的人。长久的教养实践证明,恰恰只有理解、呵护宝宝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让宝宝顺利地渡过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宝宝日后才可能成长为一个包容、开放、圆融的人。否则,日后那个喜欢钻牛角尖、苛刻的成人,内心依旧停留在那个幼稚的追求完美的幼童时代。
7、宝宝办事一二三
到本阶段末期时,已不是我们要求宝宝讲秩序了,而是宝宝要求我们遵守他的秩序。
除了要求环境有秩序外,宝宝现在连做事情也喜欢按着一定的程序来,不喜欢被打乱。譬如,回家时必须是宝宝开门,妈妈开了门宝宝就会哭闹,要求关上门重新开过;洗手时,必须由宝宝自己打开水龙头,之后再抹上香皂,若是妈妈打开了水龙头或是忘了抹香皂都不行。看见路上有垃圾,宝宝会主动将垃圾捡到垃圾桶中,因为在他们眼里,垃圾必须待在垃圾桶里。
在宝宝眼中,世界就是这样有序地存在着,事情也应有它固定的程序。对宝宝来说,秩序就是安全,秩序就是规范,秩序就是美,秩序就是内在的自由。当一切都是有条不紊时,宝宝就会心情愉悦地自由玩耍或探索学习;当秩序突然被打乱,宝宝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就会哭闹直至秩序恢复。
面对宝宝对秩序近乎执拗的追求,妈妈、爸爸唯有顺应宝宝的需求,尽心呵护他们的秩序感。当不小心破坏了宝宝的秩序,请允许他以哭闹的形式将情绪释放出来,并帮助他恢复秩序。当宝宝的秩序感得到了很好的尊重与维护,自由自在与遵守规则会和谐统一地出现在孩子身上,就这一点,连很多成人都无法做到。
当顺利地渡过秩序敏感期后,随着大脑的进一步成熟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宝宝自然会在秩序之外发现其他可能,发现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原来是那样的多元而立体。他们也会慢慢认知到,多元意味着有多种可能,立体意味着有多条路径。终于,那个“死脑筋”的孩子,又长大了。
8、打破砂锅问到底
好奇心更盛、思考力更强,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直到把你问到山穷水尽。
回答宝宝的问题,宜遵循形象易懂而又不失科学的原则。“打气筒为什么能打气?”豆豆问妈妈。妈妈指着打气筒对豆豆说:“这是打气筒的小肚子,里面有很多空气,打气筒用力一吹,就把肚子里的空气吹到轮胎的肚子了。”见到小草,豆豆又问妈妈:“小草怎么是绿色的?”“因为小草喜欢绿色,就把自己打扮成绿色的。”妈妈回答豆豆。“树叶也喜欢绿色吗?”“你说对了,树叶也喜欢绿色。”“它们都喜欢绿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呢?”……面对豆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豆豆妈妈总是很耐心、很认真地回答他。但和其他妈妈一样,无论豆豆妈妈多努力,总还是有被豆豆问倒的时候。
妞妞一家人外出郊游。坐上车后,爸爸发动了发动机热下车,妞妞见爸爸迟迟不开动车,就问:“爸爸,你怎么还不开车呢?”“汽车刚刚起床,它也要像妞妞一样再躺一小会儿,伸伸懒腰后再走。”爸爸回答道。到加油站后,妞妞又问爸爸:“爸爸,汽车为什么要加油呢?”“因为汽车饿了,要吃东西了,它要吃饱肚子才有力气跑。”爸爸回答。“那它为什么不吃饭,要吃油呢?”“因为汽车最喜欢喝油了,就像妞妞最喜欢喝奶一样,它觉得汽油好好喝的。”“那它为什么不自己吃,要叔叔喂呢?”“因为汽车没有手啊,只好请加油站的叔叔帮忙喂给它吃。”“妞妞自己有手,可以自己吃饭对吗?”……妞妞一路上不停地问着,看到什么就问什么。爸爸不时被妞妞稀奇古怪的问题问住了,招架不住时不得不请妞妞妈妈帮忙。
面对宝宝无穷无尽的问题,有些黔驴技穷的家长忍不住就会瞎编起来,心想“小娃娃嘛,对付过去就行了”。然而,你那不确定的语气、不连贯的话、不诚恳的态度都会出卖你,如果让孩子觉得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是不诚恳的,对自己敷衍了事,其负面示范效应可想而知。而且,宝宝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中,蕴藏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而瞎编的东西往往没什么逻辑性,这对孩子的逻辑思考也会形成干扰。回答孩子,忌讳瞎编。
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不妨如实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真正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是“宝宝的问题问倒妈妈了,让妈妈好好思考一下再回答你可以吗”,抑或邀请宝宝一起找找答案。优良品格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应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点滴做起,着手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优良品格。
相比妈妈形象感性的回答,爸爸的回答也许更客观、知识面也涉及更广。爸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回答,往往能让宝宝接触到迥异于妈妈的认知。
9、不受打扰的观察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一个人趴在农村老家的小溪旁,呆呆地看小溪里清澈的溪水、随水摆动的水草以及惬意地游来游去的小鱼,忘了时间的存在,也忘了世界的存在,直到妈妈喊回家吃饭的声音才把我从沉静的观察中拽回来……已是多么久远的记忆啊,连小溪都已变了模样,如今回忆起来却仍是那么清晰、那么美好。因为一个人,因为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记忆是如此完整,也如此深刻。
一条毛毛虫在树叶上爬行,宝宝一动不动地盯着看,静静地观察它很长时间。就在一动不动间,宝宝的专注力、观察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滋长。妈妈可站在宝宝几米开外的地方,静静守候着宝宝的观察,不打断、不干扰。
只有当宝宝向你询问或与你互动时,妈妈可适时提问,如“毛毛虫要去哪里呀,会不会要回家了呢?”这时宝宝也许会联想到“毛毛虫的家在哪里啊?家里会不会也有毛毛虫爸爸、毛毛虫妈妈在等着它呢?”在你提问的引导下,孩子的想象力或许会伸展到很远的地方。
观察力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一项间接的、综合的思考能力,在宝宝的认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多为宝宝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其勤思考、善观察的好习惯。
10、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立性被誉为心理素质的“第一基础”。自主性是心理独立的基石。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培养宝宝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先看一个阿达丽老师和她宝宝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参考、学习育儿专家是如何培养自己孩子主动性的。这是阿达丽老师分享的自己宝宝玩小烤面包机的一次经历:天天2岁多了,对家里的小电器格外感兴趣。有一天,天天爸爸带回来一个烤面包机,这个黄色的小烤面包机立刻成了天天的最爱。
有一次外出,天天突发奇想要将烤面包机带出去玩。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以,怎么能带这种东西出去呢?一来不是玩具,二来麻烦。“天天,面包机回家时再玩好不好?”我和天天商量。“不好、不好……”天天坚持要带烤面包机出去。看天天这么坚持,心想还是尊重他。但我要事先框定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以便确定天天到时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天天想带面包机出去玩,是不是?”“是。”“面包机这么重,天天拿得动吗?”“拿得动!”“要是拿不动,妈妈可不帮你,因为不是妈妈的玩具,知道吗?”“知道了。”就这样,我抱着儿子和烤面包机从5楼下来,一下楼我就把儿子放下来说:“天天该自己走了。”儿子很高兴也很兴奋,抱着烤面包机开心地往外走。
没走几步,问题就出现了。烤面包机上有一根较粗的电源线,天天没法像大人一样两个物件一起拿,只能二选一。抱烤面包机时电源线会在身后拖着很不舒服;拿电线吧,又不忍心把心爱的烤面包机放在地上拖着走。就这样他很快就烦了,把烤面包机放在地上说:“妈妈帮我拿,妈妈帮我拿……”看着他那模样我心里都快笑死了,但仍忍住很镇定地说:“天天,妈妈不是说过了吗,这是天天的面包机,天天要自己拿。”儿子听我说完又开始用耍赖的哭腔大声说:“妈妈帮我拿,妈妈帮我拿……”我又用坚定的语气把话重复了一遍,然后假装若无其事地径直往前走了。儿子发现哭没用,就开始自己想办法。他先把烤面包机抱起来走几步后放下,又回头去将电源线拿到烤面包机旁,然后又抱起烤面包机走几步再回来拿电源线……就这样,去小花园不到100米的距离,我们走了25分钟。
一到小花园,小朋友马上就围过来了,唧唧喳喳地都感觉很稀奇,胆大一些的孩子已经伸手摸了。儿子开始大哭起来,嘴里一边叫“不能动,这是天天的,不能动……妈妈……”但他很快发现这招也没用,因为我在远处跟阿姨聊天,根本没看他。于是,他开始抱着烤面包机到处转移,只要发现有小朋友注意到他的烤面包机,他就马上抱着换地方。就这样,可怜的小家伙整个下午根本没有享受到他所想象的在小花园玩烤面包机的乐趣,而是时时刻刻处在“不能被别人拿走”的焦虑和不安中。最让他郁闷的是,小花园里的叔叔阿姨看到他抱着烤面包机时,不仅没像往日那样夸他聪明,反而说:“天天,你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啊,你今天拿了烤面包机出来,明天是不是要把你家的冰箱也搬出来啊,哈哈哈……”天天看着周围的叔叔阿姨都在笑,估计也感觉到了那不是夸他,而是在笑话他。没过多久,出来玩时从不主动提出回家的天天对我说:“妈妈,天天要回家,天天要回家。”
第二天,又要出去玩了,我还没开口,天天就跑过来对我说:“妈妈,天天不拿面包机,面包机要休息。”看着儿子可爱的小脸,我知道儿子自己体验到了很多我教不了他的东西。
看完阿达丽老师分享的“烤面包机事件”后,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陷入了思考。同样的事件,发生在别的家长身上时,相信帮孩子拿烤面包机的有之,帮孩子护烤面包机的有之,带孩子转移玩处的有之。但阿达丽没有这么做,她极具深意、有意的“无为”,让天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自己解决,遭遇的情绪困扰自己体验、调节,这都无形中极大地锻炼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其中蕴含的发展价值也是前一些情形所无法比拟的。
我女儿浇花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渴了吧,喝点水吧。”女儿一边浇花一边高兴地和花儿说着话。可没浇几下,问题来了。花盆倚墙摆了两排,里排的花女儿浇不到,于是要我帮忙。幸好事先我也做了铺垫,当女儿要求由她来浇花时,我顺手就把花送给她了。“你喜欢花是吗?”“是。”“那把花送给你养好不好?”“好!”女儿很高兴地一口答应下来了。当女儿要求我帮忙时,我说道“这是你的花,请你自己想办法。”并找个事由离开了。接下来的情形也是令人忍俊不禁的:女儿小心翼翼地从第一排花盆间的小缝往里挤,挤不进去就站在外层用小瓢往里面的花盆泼水;见水全泼到了花盆外面,又改为用双手捧着水往里送,见水漏光了又重新用瓢泼……最后发现用瓢泼还能勉强浇到点,于是很努力地用瓢泼。尽管浪费了些水,但这对女儿却是很好的锻炼。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也是该“偷懒”时就“偷懒”,女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女儿自己多动手。我很确信,这对女儿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11、容易走偏的乖孩子
虽然每个宝宝的天赋秉性都不一样,但宝宝气质的某些方面仍可以有效地归为一类,形成更广泛的气质类型。有儿童心理学家根据宝宝的不同气质类型,将宝宝分成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以及没有明显类别特征的独特类型。
容易型宝宝大多性情随和、乐观快乐,生活比较规律,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部分育儿专家将这部分宝宝称为天使型宝宝。容易型宝宝备受大人的喜爱,是大人眼中的乖宝宝。然而,正是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乖孩子,他们中间的部分人,长大后却成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人。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容易型宝宝性情随和,比较容易听从大人的话,适应能力又强,很让父母省心,结果反而容易被父母忽视。对他们的需求,父母表现得不那么敏感,给予的关注也不如其他类型的宝宝多。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敏感回应和满足,对宝宝的自我认知以及自尊自信的形成有负面影响。也正因为他们容易听从大人的话,大人有意无意间会对他们进行操控。大人很容易就随意地打断容易型宝宝的玩耍,指使容易型宝宝按照自己的意图干这干那。这些都会对宝宝自我意志的形成以及独立性的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反观困难型的宝宝,他们对环境比较敏感、爱哭闹、喜发脾气,但意志也较坚定,不容易被改变。当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会用哭闹和发脾气来抗议,而不会像容易型宝宝那样就此作罢。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因为他们的哭闹,父母不得不更多地关注他们,更多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正常的需求。困难型宝宝也会更强烈地捍卫自己的意志,不惜反抗父母,这对意志力的增长也是有帮助的。(当然,面对宝宝的哭闹不能一味地妥协,否则就是在强化宝宝的哭闹,因为他发现哭闹是很有效的达成目的的方式。家长应有更多的耐心,引导宝宝将需求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哭闹。)
迟缓型宝宝虽不如容易型宝宝活跃,对新事物的适应也相对较缓慢,但性情也多比较温和,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乖孩子类型。若家里养育了一个快乐可爱的容易型宝宝或温和的迟缓型宝宝,应该是件很轻松快乐的事情。但千万不要因此怠慢了他们,让他们成了发展道路走偏失的乖孩子。妈妈、爸爸应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敏感回应宝宝的需求,鼓励宝宝积极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尽量顺应宝宝的意志,给宝宝很好的成长支持。
本文摘录自《0—3岁宝宝教养手册》(张跃军 马艺铭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欢迎光临 中国育儿网 (http://bbs.bb0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