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标题: 农学博士郑柏岩:我做祖国需要的事 [打印本页]

作者: guaibaobao    时间: 2007-10-28 17:38
标题: 农学博士郑柏岩:我做祖国需要的事
郑柏岩其人:

郑柏岩,曾留学日本,农学博士,主修生态修复专业。回国前在日本国土资源厅下属财团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工作,曾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森林生态研究室首席研究员。5年前,在丈夫的支持帮助下,她决心把先进生态修复技术带回国,创建了北京佛西亚应用生态工程学研究所,并任所长,在北京市密云黄家山麻子峪做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刚来的时候我没这么黑,真的,原来皮肤挺好的。"站在麻子峪的山坡上,郑柏岩博士悄声对我说。40出头的她半花白的头发松垮地挽在脑后,深棕色短衣短裤,衣服颜色几乎和皮肤相近,翻毛皮凉鞋沾满了灰土早已不见了本色。出于礼貌,她摘下墨镜,眼圈周围明显的浅色,衬出黑黝黝的脸庞。"黑黝黝"一般用在常年在外的劳作者身上。此刻,我却不得不用在眼前这位曾留学日本,如今回国自费做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工程,已经在北京市密云山区奔波了五六年的郑柏岩博士身上。

"我的实验室在山上"

几间温室依山而建,里面层层小梯田铺满了小水杯大小的"营养块"。有的"营养块"里栽着小苗苗,多数地里杂草淹没了"营养块"。棚顶吊着些荆条编的篮子,大多也空着,山风吹来,微微晃动。郑柏岩笑着说,整条山沟都是她的实验室。她告诉我们,夏季雨水大,太潮湿,温室大棚容易孳生霉菌病菌,只好歇棚。她指着一些"营养块"说,这是"黄芩",这是"桔梗",都是中草药,长大些移栽到坡地上,打下种子,扩大种植。郑柏岩博士的北京佛西亚应用生态学研究所的这些温室是育种基地,300多种野生植物种子都是她和助手们在密云山区调研期间亲手采集的,很适合在当地种植,尤其是一些中草药类经济作物,完全可以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温室棚外的山坡上长满了各种草本、灌木植物,最多的是一种叫"胡枝子"的灌木。郑柏岩博士告诉我们,这种北方山区的野生胡枝子

是丛生灌木,根扎得很深,可以钻进贫瘠的坡地,钻进石头缝里,根须甚至长过植株,极为耐旱,又能养蓄水土,很适合在北方山区种植。我们看到的胡枝子栽下不过两年,很多已经长到1米多高,虽然现在还是单株,但是用不了两三年,它们的根系就会相连,枝叶互攀,牵连成丛成片,完全能起到涵养水土的作用。这种灌木很"皮实",栽下就能活,几乎垂直的岩坡上,山路的放坡面,哪怕巴掌大的一点点沙土,也都能种下一株胡枝子。

来到一块"湿地",严格地说只是一块小小的"间歇式湿地",面?还?甘?椒矫祝?狭饔幸桓鲂⌒〉男钏?兀?叵孪?鳎?糇∮晁????厣?傅绞?乩铮?倘罅0多种植物的生长繁育。小块湿地里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青青的核桃挂满了枝头,树冠展开足有十几平方米,树下的灌木青草,该开花的开花,该落果的落果。水芹菜、黄精、丹参,叫不上名的草,好看的小花,物种多样,相扶相拥,高低错落,和谐共存。其中仅中草药就有20多种,全部是从密云山区当地采集来的种子。到了深秋,郑柏岩和助手们收集种子,来年播撒到山坡上。那里,红红黄黄的织绳拉起一块块坡地,分门别类地种着各种中草药以及灌木和各种青草。两年前这里只是沟谷的一小段,沙石裸露,土壤贫瘠,雨大冲水,没雨干旱。树木更是稀少,仅有的一点点绿,不过是几丛荆条,这种惯于"欺负"其他植物的灌木很不讨人喜欢,霸占了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它疯长的地方,几乎看不到任何植物。沟谷里蓄不住水,雨大了,山水挟裹着泥沙,呼啦一下子冲下山,冲过农田家舍,冲进远处的密云水库。
作者: guaibaobao    时间: 2007-10-28 17:41
郑博士指着几株植物说,这种野生大豆和一些野生植物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在日本、欧美一些科学家的眼里,可都是值得用"特殊"手段截取的宝物,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中,就有从中国弄过去的这种野生大豆。拥有举世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应该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我们却常常看不到它的可贵,认识不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难。在"间歇式湿地"里,郑柏岩博士正在进行着物种套种实验,包括收集野生植物种子,选择干沙地植物种类,多做几个集雨水池,以及各种环境下生物技术防渗处理。她和助手们还要跑到更多的山区去采集野生植物种子,研究野生中草药种植育种以及当地生态系统附加产品的开发。

用通俗话说,生态修复就是因地制宜,对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特殊治理。适合种树的地方种树,稍差些的土壤种灌木,贫瘠的坡地可以植草。草腐烂了养土,一定程度后种各种灌木。灌木的根系非常发达,起到蓄水育土的功效,几年后土壤条件成熟,种上合适的大木植物,可以长成有经济价值的树林。草本、灌木、大木植物,山地保持水土,修复生态环境,恢复自然地貌,这应该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工程"。

"示范工程终于起步了"

对这种先进的生态修复观念的认知,尤其是把它在祖国的土地上付诸实践,刚开始却是"被迫"的,郑柏岩毫不掩饰这一点。

在日本留学时,选择什么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郑柏岩有过一份挣扎。导师劝她学"生态修复",她一脸迷惘。本科学的

建筑,博士去攻读听都没听说过的"生态修复",是不是太滑稽了?导师告诉她,虽然现在中国还没有"生态修复"这个专业,但用不了10年,中国政府以及中国教育界一定会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成毕业,郑柏岩仍旧一脸迷惘,是留在条件优越的日本研究所搞研究,还是尽快到实践中去成就自己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她一时没了主意。迷惘之中,丈夫点拨了她。这位希腊籍美国人力主郑柏岩回国创业,丈夫觉得妻子身为中国人(虽然她早已拿到美国绿卡)为自己祖国的生态保护事业做些事尽点力,把先进的生态修复理念介绍给国人,用自己的实践拿出优异的示范工程,是件值得去做的事。

在丈夫的陪同下,郑柏岩回到了北京,他们跑遍了北京的郊区:平谷、顺义、怀柔、延庆、密云。看到一处荒山,他们便欣喜若狂,马上去找当地的乡镇政府,激情洋溢地告诉人家,自己想做生态修复的示范工程,这样做会给当地生态环境

带来很多的好处,会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讲了一大通,人家告诉他们,没有荒山,山地都承包给了农民,你去找农民吧。她惊异,荒山不是国家的吗?就算农民承包了,可他们不去绿化,上山炸石头砍树,只是索取,我可是自己花钱种草、种树、绿化荒山搞生态修复啊。

于是,她和丈夫去找承包山岭的农民,谈条件,谈价钱,好说歹说选定了密云县黄家山麻子峪这条山沟,在接受了"承包50年"允诺的同时,也接受了"承包价钱"。他们做公司挣来的有限资金,要买种子买树苗雇农民工请大学生,他们只能选择"分期付款",每年付给承包农民一定数额的金钱,换来对荒山进行区域性的生态修复,换来保护生态环境的自由。

山地问题解决了,他们去拜访各级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规划、林业、水利、环保、当地县乡镇政府,一个都不能少。缺了哪个环节,都会给即将实施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是郑柏岩几年来调研的"成果"之一。她敲开一间办公室,面对彬彬有礼的接待人员,她掏心窝子地全盘倒出了自己的满腔热情,从所学专业,在国外公司的多年实践经验,到回国后千辛万苦踏遍京郊大地,终于寻找到适合做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荒山,讲到生态修复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的广泛认知,自己做的示范工程即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她不要政府主管部门的赞扬,毕竟工程刚刚起步,只希望得到政府机关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 guaibaobao    时间: 2007-10-28 17:42
那位接待人员听完郑柏岩的讲述后,冷冷地说:"海归?海归有什么了不起。告诉你,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很好,不用你来操心。再说,现在国内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你不好好呆在国外,跑回来抢什么饭碗!"

实在不敢想象听完这位公务员的话,郑柏岩是怎么样逃出那间办公室的,实在是令人心寒。天地之间,朗朗乾坤,郑柏岩博士的红心热血,并没有因此而失去颜色改变热度。

毕竟,还有更多的政府主管部门,更多的各级领导,更多的有识之士理解和支持她。在密云县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野生中草药种植及抚育基地,即华北野生本草纲目园正在她的山坡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园里现在新栽种了200多种中草药,加上原先已有的400多种,已经形成了可观的规模。采取以自生为主,不过多人为干预的管理模式,使其形成为自然更新的种群群落。园地实验一经成熟,将在北方山区大面积推广,一定有更积极的作用。密云县境内有1000多种野生植物,将它们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完成《密云县植物志》,已经成了县委、县政府和郑柏岩博士的共识。目前《密云县植物志》中文版已经完成初稿,英、日文版的翻译也在进行之中。

"山石也是我的儿女"

在采访中,记者时时能感受到郑柏岩博士的固执。比如,在郑柏岩的规划中,有一个子项目"农民生涯教育中心":当地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山里开山炸石头取料卖钱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一块山石搬了家,这片山地便再也存不住水土了,山地很快风化,沙石裸露,甚至寸草不生。一块接一块,一片连一片,山石总有被炸完的一天,山地便会有完全荒芜的一日,那时就不是生态修复能解决的了,靠山岭的自然修复更是根本不可能。她做的示范工程旁边的山坡沟谷,已经被炸掉不少山石,裸露的沙土在哭泣,郑柏岩的心在流血。她无法阻止别人开山炸石,不可能别人炸掉后她赶过去"修复",更不敢想象承包期过后,会不会有人来毁掉自己几十年辛辛苦苦的"修复"成果。想了很久,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自己的"领地",把每一块山石雕刻成《山海经》中的各种图腾形象。她只希望,给几十年后的人们留下一座山的"古迹",人文"古迹"。为了保护这些群雕,这些"古迹",让后人们不再取用这里的山石做建筑石料,从而保住这里的山水,使生态不被破坏,郑柏岩用浓重的文化色彩文化底蕴来维系山石的尊严山石的命运。同时,郑柏岩更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帮助现在的农民们爱护自己承包的荒山,爱护山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溪。既然没有能力去阻止野蛮,那就用文明化解野蛮,用人文观念改变单纯经济利
作者: guaibaobao    时间: 2007-10-28 17:42
益的狭隘。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到哪种程度,会得到什么样的收益,只能时时提醒自己必须做下去,做到底。她亲自设计图案,严格监督施工,甚至一条纹路、一笔勾画太过粗糙都要求重做,坚持了一年多后,已经雕刻出了150多个"图腾"。远远看去,这些"图腾"有的像鱼,有的似人面鱼身,有的呈龟形,有的"三只爪",还有古老的龙的造型,依山而设,依石而雕。满山满壑的石头,默默地注视着忙碌的人们,默默地等待着郑柏岩和她的助手们来为它们披上新装。

她希望当地农民从示范工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文明理念,不要把眼光仅仅盯住今天炸石取料的一丁点儿利益。既然密云县定位"创建生态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就完全可以给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比如旅游,比如"农家乐",比如种植中草药等。只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环境一定会给人们更多慷慨的回报。在郑柏岩博士的意识里,生态就是一种文化,生态建设就是一种文明形态,文明、文化本来就是和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相衍共生的,人与自然的沟通必存在于和谐相处之上。对群山索取的同时,也要回报群山,帮助它们修生养息,恢复生机勃勃的最佳状态。

"亲爱的,坚持,再坚持"

在国外学习生活了近20年,郑柏岩根本不熟悉目前国内各种"微妙"的关系。虽然她的示范工程得到了县发改委、县科委甚至北京市科委的理解和支持,但碰到的问题还是让她目瞪口呆。

修上山道路,需要砍些树木,郑柏岩按照有关规定如实向县林业局进行了申报,并如数交纳了补偿款,并在其他合适的坡面栽种了更多的小树,对修路造成的裸露沙石的放坡面,也都植草并种下了各种灌木。不料当地农民却跑来要"损失费",索要不成,便一纸状文把郑柏岩告上了法庭。朋友们劝她赶紧找律师,或者干脆答应农民的要求花钱买平安,否则,和当地人打官司她肯定败诉。郑柏岩为自己辩护,她问法官:"伐一棵树到底要交几份钱,如果法律规定不但要交林业部门、基层政府,还要给当地农民共交3份罚款,我没有二话。"法官当场依法判定郑柏岩胜诉。

回来后,郑柏岩怎么也想不通,法庭上农民理直气壮的神情总在她的眼前晃动。千里万里下定决心回国创业,自己掏辛苦钱花那么多心血做工程,每天上山风里雨里,累得回家顾不上吃晚饭倒头便睡,忽略了丈夫,照顾不了女儿,到底图什么呀?女儿放假从加拿大来探亲,一看妈妈晒黑的模样,心痛地抱着妈妈放声大哭:"妈妈,我不让你整天上山风吹雨打受这个罪,回家吧,回家吧!"郑柏岩何尝不想回去,和丈夫手携手,和女儿说说笑笑,和年近80的公婆一起去爱琴海度假。丈夫常年在美国、加拿大、希腊等几个国家间奔波,努力经营好公司业务,挣的钱投给郑柏岩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刚回国住宾馆每天高达几百元的住宿费他们从来没细算过,包出租车跑远郊搞调研,一天下来至少五六百块钱。调
作者: guaibaobao    时间: 2007-10-28 17:42
研第一年不知不觉竟花了将近90万元!这90万元可都是丈夫做生意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啊!这些年示范工程及几个子项目陆续上马,只要郑柏岩张口,丈夫便掏钱。因为丈夫知道,妻子不会轻易张口,更不会胡乱花钱。每块钱她都要掂量几次,算了又算,调研、评估,下决心张口时,往往规划已经完成,项目论证已经成熟,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当初力劝妻子回国创业,用自己所学专业为祖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做丈夫的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除了支持,还是支持。

丈夫的支持,家人的理解,支撑着郑柏岩全身心地扑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上来。几年下来,她的热情为什么就感动不了某些官僚的漠视,她的热血为什么就不能融化一些农民的冷酷?想着想着,一口气堵上来,她"哇"地一声痛哭,我不干了,我走,回家,反正我不干了,不干了!一边工作的丈夫赶紧跑过来,一把搂住妻子,拢拢她花白的头发,轻轻抚摸她的肩头,慢慢说,亲爱的,坚持一年,再坚持一年,好吗?

何止一年,何止两年,为了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几年来,丈夫和郑柏岩已经先后投进去六七百万,加上县里拨的300万,工程已经投入近千万元。眼看去年栽下的胡枝子开始相互攀牵成丛成片,固住山土,留下雨水,中草药园地的700余种植物已渐成规模,几块间歇式湿地有近千平方米也已成型,一些大木植物开始栽种,生态修复在这片沟谷山地初露端倪。然而,直到示范工程完工,起码还要三四年的时间,需要投入的资金更是无法估算,无数难以预料的难题还会一个个跑来捣乱。郑柏岩只想好好做事,一步一步地完成各个项目,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山风时时掠过郑柏岩的双颊,拂动着她的两鬓花发。身边一棵棵她亲手植下的香椿、野生猕猴桃、秋海棠、日本樱花,一丛丛胡枝子、益母草、黄芹、西班牙红花,一池池山水,一块块间歇式小湿地,都是她引以为豪的"儿女们"。不该早生的白发,不该黝黑的皮肤。她没有其他选择。
作者: guaibaobao    时间: 2007-10-28 17:42
中国不乏"说者",不乏评论者,不乏学者,他们都是科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链条。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有时候偏偏是链条中最前端的那一节,那些第一线的实践者们,那些实际操作者们,那些正在走着、做着的人们。走着,做着,就是他们有别于许多人的最显著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效仿之处。虽然郑柏岩现在做出的成绩远远没有达到"成功",甚至不能说多好的"业绩"。但是在做,就是这些人们、这些行为的魅力所在。

郑柏岩博士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采访札记

没有回报

□陈金陵

坐在西单一家茶餐厅,郑柏岩博士已经侃侃而谈了3个多小时,和在山上一样,全部话题通通围绕着她的胡枝子、中草药、间歇式湿地,她的"图腾"、农民生涯教育基地。今天,她穿了件白地兰花短袖衫,大方得体。我笑着说,戴条项链会更好看。郑柏岩一愣,说:"我没有首饰,丈夫从不给我买。"可就在十几分钟前她刚刚告诉我,丈夫今年投了70来万,做了护坡木桩,栽了草药,给温室大棚添了设备,请人雕刻"图腾"也花了钱。但是她和丈夫,没钱添首饰。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所有的朋友几乎都问过她,你到底要什么回报?郑柏岩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回报。

有和没有,想和没想,在郑柏岩看来都是一样的。

3年调研两年做示范工程,她和丈夫前后投资六七百万,眼看着小苗长大了,温室结满了硕果,草药园立住了脚跟,间歇式湿地养育了更多植物,山路坡面的碎石也得到了修整。然而,她更清楚,胡枝子还没能蓄养水土,大木植物的数量也还远远不够,中草药园地肩负着推广的重任,她还要去更多的山区采集野生植物种子。还有……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郑柏岩老老实实说,真不知道还要做几年,还要花多少钱,真是太累了。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说,要交给当地政府一个满意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然后,回家,回到丈夫、女儿、亲人身边。




欢迎光临 中国育儿网 (http://bbs.bb0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