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比辐射还可怕的静电,孕妈咪要注意流产杀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3 10: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比辐射还可怕的静电

静电的概念

静电(Electrostatic)就是物体表面过剩或不足的静止电荷。静电是一种电能,它留存于物体表面:静电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静电是通过电子或离子的转移而形成的。
静电现象已为人们所熟悉,当天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产生放电声;用毛皮磨擦后的钢笔杆可吸引小纸屑(当电荷密度达到106C/m2);脱下合成纤维衣服时产生的劈啪声;夜间还可以看到火花(空气的击穿场强为30KV/cm);日光灯、电视机屏幕、录音机磁头等易附着灰尘现象,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静电现象。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0:12:14 | 只看该作者
静电是怎样产生的

1.生活中静电的起因:
人体内的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家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电器,这些电器产生的静电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由于人们穿的衣服多为化纤制品,居室的墙壁和地板又大多属于绝缘体,再加上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体内积存的静电就无法释放出去。据测试,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人体内积存的静电,少则几伏、几十伏,多则可以达到几百伏、上千伏。上述的几种现象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静电的产生也与气候有关。比如:冬季气候干燥,气温低,空气能累积大量电荷,所以,静电产生与释放在冬天更明显.而在夏季,在静电释放之前,空气中的温度就能放走大部分累积的电荷无论怎样,静电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同时,静电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体活动时,想和朋友握握手,但两手一接触,指尖却突然感觉到针刺般刺痛;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噼噼啪啪地“触电”,在干燥的季节,神出鬼没的静电随时都有可能来个突袭。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随着家用电器增多以及冬天人们多穿化纤衣服,家用电器所产生的静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加之居室内墙壁和地板多属绝缘体,空气干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静电干扰。

2.静电积蓄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人可谓是一座真正的发电站,细胞就是无数台发电机,不断产生着电能,即生物电能。如果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电能就无法释放,它便以静电的方式积存下来。在空气干燥的季节,当你开门时偶尔会有电击的感觉,这就是静电放电。当你感觉电击时,你身上的静电电压已超过2000伏!当你看到放电火花时你身上的静电已高达5000伏!当你听到放电声音时,你身上的静电已高达8000伏。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0:12:47 | 只看该作者
静电对人群的危害

1.孕妇触电,祸及胎儿
您想自己生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吗?专家特别提醒孕妇,静电危害之大已经波及胎儿健康,谨防生出先天发育不良的“静电儿”!
研究表明,静电可致孕妇体内孕激素水平下降;持久的静电还会引起脑神经细胞膜电流传导异常,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引起人体血液PH值升高,血钙减少,尿中钙排泄量增加……这些都将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可谓是“一人触电,双人受害”!
孕激素又称“女性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抑制排卵,促使子宫内膜增生,以利受精卵植入,并降低子宫肌肉兴奋度,防止早产、流产,保证妊娠的安全进行;促进乳腺腺泡的生长,为泌乳作准备等。因此,孕妇体内的激素,特别是孕激素达不到正常水平,容易引发流产或早产、导致产妇产后少乳或无乳,进而使婴儿无法充足吸收必需脂肪酸、影响婴儿智力的正常发育。
钙是生命之源,是人体骨骼、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构筑胎儿骨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对维护细胞膜及心脏和肌肉的功能也不可缺少。胎儿从一个受精卵长到出生时的50厘米左右的身长,需要消耗母体大量的钙。有数据证明,孕期需额外增加钙约30g,其中胎儿27.4g,胎盘1g,母体1g。孕育期母体本来就处于低钙状态,静电则加剧了孕妇体内钙的流失。母体钙缺乏会出现早产、胎盘早剥,胎儿摄钙不足,很容易发生新生儿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病,出生后还极易患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门闭合异常、肋骨串珠、鸡胸或漏斗脑等佝偻病、出现牙齿发育障碍,不易喂养等情况。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静电会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干扰细胞内的DNA合成,影响RNA转录,损伤染色体,致使遗传基因突变而畸形,导致孕妇自然流产或胎儿畸形。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是一年中静电最为肆虐的时期,此时孕妇要特别加强防静电措施。“司维高”放静电鞋,为广大准妈妈们撑起一个贴身“保护伞”,随时放静电、母子都健康。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0:13:26 | 只看该作者
2.静电“攻心”,老人小心
年过六旬的刘大伯心脏病犯了,诱发因素竟是在家频频被“电”着。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所谓的“电”原来是静电现象。专家分析,干燥季节是人体静电多发、高发季节,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危害,老年人更要谨防静电“攻心”、威胁生命安全。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对人们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脏病和中风是世界首位的死亡原因,每年死亡人数为1750万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0%。到2020年,心脏病及中风将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位的死亡及致残原因。据《健康报》报道,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达13.6%,高血压患者约1.1亿,冠心病患者约1500-2000万,脑中风患者约600万。每天有7000人死于心脏病,每年因心脑血管病就诊与住院者达1400万人次。
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62%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血管疾病或其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大,老年人是心脏病的易发生人群。人进入老年阶段各种器官都步入逐渐衰竭状态,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老化,心脏体积缩小,心室收缩速度减慢,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动过速,使各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使老年人易发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病。心脏病已经成为老年人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0:14:07 | 只看该作者
心脏病往往发作突然、来势凶猛,很快就威胁到老年患者的生命。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静电会增加老年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老年人的皮肤比年轻人干燥,体内更容易积累静电;加之老年人抗干扰能力减弱,心脏功能比较脆弱,心血管系统本来就有各种病变,因此更容易受静电影响。通常,人体所带静电可达数千伏甚至上万伏,它会干扰以至改变人体内所固有的电位差,妨碍正常的心电传导,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导致老年人心脏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静电还会干扰红细胞的膜电位,造成血管内红细胞的聚集,使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肌梗死或脑血栓。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人常诉说心悸、胸部有“撞击感”。心脏整齐、规则的跳动,主要是搏出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的需要。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人如果发生室性早搏,频率每分钟多于6次,可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达25%左右,减少脑循环血量8%~12%,减少肾循环血流量8%~10%;进而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后的病人如发生室性早搏,则有可能促发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而猝死。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0:14:41 | 只看该作者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最危重的病症之一,绝大多数是由于专门供应心脏本身营养和氧的血管——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性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病发时导致剧烈胸痛、冒冷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若不积极抢救治疗,病死率极高。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红细胞聚集程度高,是体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脑血栓的早期死亡率很高,老年人是脑血栓的高发人群,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的会导致偏瘫、失语、痴呆、残疾等。
静电对老年人的危害可能是致命的,因此,有关专家和医生郑重提醒,在干燥季节,老年人要加强防静电措施,降低静电“攻心”的风险。对于体外静电,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等“防”静电;对于人体内静电,则要采取“放”的措施,比如穿着特殊的放静电鞋,随时将体内静电导入大地,帮助心脏保持“年轻”或延缓衰老。“司维高”放静电鞋就是这样一把“长命锁”,为老人锁住健康、延续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4-6-1 14:19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