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78|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一点公益,漫谈中国公益的尴尬处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9 21:3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日,笔者跟一位做公益项目的老友小聚,谈及中国公益处境,他回答了两个字:

  尴尬。

  

  在笔者看来,这份“尴尬”源于两个偏见和一个偏差:

  一、中国民众对公益行为认知存在偏差

  “公益是什么?”

  “就是做好事!”

  “那要怎样做好事呢?”

  “像雷锋那样,不求回报不留名。”

  以上,是笔者与7岁儿子的对话。童言虽无忌,却更是中国传统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

  没错,在我们大多数国人看来,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旦你想留个名,那你就是居心叵测,即便你真真儿做了好事,也是无用。

  关于公益,公众更偏向于用所有美好词汇去形容它:公益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是忘我的,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像“黄金”一样的爱心……

  然而现实呢?

  一夜之间,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如潮而现。固然,有社会经济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因素在。笔者承认,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追求精神世界的需要,有很多的人是真正从内心出发愿意伸出自己的双手去援助那些真实困难的弱势群体。但一个行业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前行,当真要依靠为数不多的“雷锋们”?扪心自问,公益带来的名与利,是否会成为一种资源?公众做公益时,是否能保证绝对纯粹,没有一点私心?从事公益事业的人,爱心之后也是职业,是否必须无私?

  关于公益,笔者态度很明确,我向来不反对通过慈善公益义工活动换取利益。相反,我还很赞成,否则,这个行业迟早要垮。

  公益只有实现“共益”,才能更广泛的调动全民积极性,实现全民公益,推动公益行业的进步。

  而对于我们普通公民来说,在正确看待公益的同时,如果能够对公益进行合理监督就更好了。以下是笔者的几个建议:

  1.        捐赠之后索要收据。2011年正式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按照自愿和无偿原则依法接受捐赠的行为应当开具捐赠票据,其中就包括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一方面可以留作捐款的依据,待基金会披露捐赠收入后自行核对,如上述基金会每月定期在网站上披露按个人列示的详细捐赠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均可凭捐赠票据抵税,可谓利人也利己。

  2.        关注基金会披露的信息,包括捐赠收入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经第三方审计的财报或特定项目报告。运作比较良好的基金会有独立网站,公众可以在上面查询到捐赠方式、财***公开、项目运作情况等信息。这里稍微提一下,捐赠收入分限定性收入和非限定性收入,捐赠人在捐赠时有明确意图表示该笔捐赠用途的视为限定性收入,类似于专款专用,同样可以关注基金会在这方面有无披露错误。

  3.        申请志愿者。有热情有余力的朋友可以一试,大部分基金会也希望有能力的公众提供帮助,现在这方面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例如上述基金会在不同地方需要志愿者,作为当地志愿者可以帮助在当地代收捐赠,可以联系当地学校合作项目,可以在项目实施时见证现场放款的过程,等等。亲身参与能更好地了解,同时也是很好的一种监督方式,当然,对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较多,不是人人都适用。

  4.        多学些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财务方面。

  二、中国民众对新生事务态度存在偏差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DT时代……短短几年,社会变化天翻地覆,仿佛一天不翻翻新闻就会错过一个时代。随着科技不断更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产品涌现。

  但几乎是绝对的,在中国,所有新出现的东西,都会遭遇诟病多于欣赏的尴尬情况。似乎国人有一种思维定式,总感觉新的东西就是没旧的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空调,微波炉,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网购,网银,甚至90后、00后等等,哪样没遭到过诟病?

  譬如近几个月很火的互联网+公益——“一点公益”。

  先看两个有趣的报道:

  

  来自《庞氏骗局,还是传.销?探底“一点公益”》

  

  来自《探底一点公益:承诺高额返利庞氏骗局还是传.销?》

  “可能是骗局”“很难下定论”这是新闻正文中对一点公益的猜测。然而到了标题,可能就变成了必然,这,就是中国公众的思维定势。公益逻辑创新尝试,颠覆以往传统公益模式,自然会有“争议点”,甚至会有漏洞,因为有可能而抹杀一个新的可能,是否真的正确?

  模式对错究竟如何,笔者并不关心,但笔者尊重每个新生事物不一样和反复尝试的权利。

  三、公益宣传存在偏差

  目前,中国公益宣传主要分两种:1.高调宣传,广告频发;2.做好事不留名,基本宣传都难以走向正规。高调如陈光标,“中国首善”的名头人人知晓,但过分的高调反而引起了公众的逆反心理;不留名如一点公益,仔细搜索了该公益的新闻,传播很是“单纯”,真的是做了什么就简单发一两条新闻,不夸张的说公众压根看不到。

  

  其实不妨借鉴国外企业——全球第二大葡萄酒和烈酒集团,保乐力加的公益传播:保乐力加在集团业务和旗下核心品牌如芝华士等在中国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支持并开展避免酒后驾车、保障道路安全的公益教育活动。除在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在内的10省、市电视台推出酒后不开车的公益广告外,还在北京地区,联合北京市交管局向餐饮渠道发放公益宣传桌卡。提醒公众在节假日等宴请、聚会的高峰时期,酒后驾车已经成为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一大症结。一扫之前芝华士曾遭受“信任危机”。

  公益之潮纷涌,正规化路向何方无人知晓。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平等的对待和足够的尊重,中国公益之路,下自成蹊。
2#
发表于 2016-12-29 22:16:03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做公益,支持一点公益
3#
发表于 2016-12-29 22:18:06 | 只看该作者
做好事不留名还不被理解
4#
发表于 2016-12-29 22:19:08 | 只看该作者
唉~一点公益也是不容易,赶在风口浪尖上了,希望能挺过去证明自己
5#
发表于 2016-12-29 22:20: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7岁的儿子,对公益的理解,超过我们这些大人啊
6#
发表于 2016-12-29 22:21:10 | 只看该作者
一点公益就是那个活雷锋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4-9-28 23:38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