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羞耻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分享北京市心理咨询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5 09:3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北京市心理咨询心之爱)

  01-羞耻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的社会学家托马斯·谢夫把羞耻感称为“调解各种感觉表达的情感主板”。他说:“羞耻感是最不易承认、最难以释放的情感”。哲学家让·保尔·萨特这样描写羞耻感的心理作用:“突然的颤抖从我头顶开始,沿伸到脚下,没有任何能表达的准备。”美国心理治疗师怀特和维纳则认为,强烈的羞耻感会造成个体自体破碎:“自体破碎是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都会体验到的‘我要崩溃了’的感觉。其范围从轻微的尴尬开始,一直到折磨人的恐惧和羞耻感。(Marjorie Taggart White&MarcellaBakurWeiner,p19)”。(文章来源:北京市心理咨询)

  02-深受羞耻感困扰的“悲剧人”

  深深的羞耻感腐蚀着个体的内心世界,使之自感空虚、无能、无价值。这类人的创伤主要源于自尊严重受损。科胡特将他们称为“悲剧人”,“悲剧人”包括各人格类型的个体。

   偏执者自感无能、羞辱和卑微,将羞耻视为巨大威胁,对羞耻矢口否认,或将羞耻感投射出去,自鸣得意。他们把心理能量都用来对付想要羞辱他们的人。情感依赖型抑郁者长期承受着羞耻感过度激发带来的忧伤。他们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和绝望中。他们自感不配获得爱和关爱,总是抬举别人,自惭形秽。自恋型个体同样承受着羞耻感的折磨。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懦的阴影,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他们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时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非理性的羞耻感深深困扰着强迫型个体。在当代人群中,强迫型个体的强迫行为多用来抵消外界评价带来的羞耻感。他们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刻意达到自己内在的完美标准。

  03-不恰当的教养激发深切的羞耻感

  羞耻感被不恰当地激发或许是最让人刻骨铭心、难以释怀的创伤。在耻感文化(个人自我评价取决于外界的评价)浸淫下,不少中国父母似乎持有一种荒谬的逻辑,那就是大肆贬低、羞辱孩子,使他(她)感到强烈的羞耻,而后又期待孩子“知耻后勇”、奋发图强,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他们斥责孩子成绩不好的口头禅是:“瞧瞧某某家的某某,真是丢我的脸!”;女儿长相普通,则多半警告:“你长得又不漂亮,再不认真读书,以后谁要你?”;孩子偷窃和说谎时,往往会痛心疾首而又兴致勃勃地训斥,甚至体罚,哪怕客人在场……

   就很多心理咨询个案而言,一对/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而又控制欲强的父母,会最大可能地用冷嘲热讽、指责训斥激发出孩子深深的羞耻感。偏执者在童年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过严重创伤;他们大多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MacKinnon等,2006;Tomkins,1963;Will,1961)。在偏执者的成长背景中,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的痛斥和难以取悦的家长十分常见。在羞愧型自恋者家庭中,饱受创伤的父母,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使孩子产生认同的困惑、模糊的羞耻感和空虚感(Bergman,1985;Fogelman,1988;Fogelman&Savran,1979)。在强迫型者成长背景中,父母在儿童早期设定很高的行为准则,并期望孩子恪尽职守。他们奖罚分明,对孩子好的行为大家赞赏,对孩子差的行为严加指责或冷嘲热讽。为了认同和迎合父母,孩子不得不争取完美的表现,并相信只有十全十美才能抵御外界的羞辱,获得安全感。(文章来源:北京市心理咨询)

  04-对于羞耻的四种防御方式

  羞耻感可以产生各式各样的谎言,形成保护性的外壳来维持体面(Young-Eisendrath)。对于羞耻感,乃松山(DonaldNathanson1992)认为一般会有四种防卫方式:退缩(withdrawl)、攻击自己(attackself)、攻击别人(attackother)和回避。他把这四种反应称为“丢脸的指标”。

   退缩的防御机制既有心理操作,比如害怕竞争,不敢向心仪的异性示好;又有行为操作,比如拒绝上学、社交退缩,这在回避型人格和依赖型人格中十分常见。“羞耻感表达了一种消失、隐藏甚至死亡的欲望。”当无能感过于深重时,个体有时会选择攻击自己,这在抑郁型个体中很普遍。“每当羞耻感出现时,我们就会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唯一例外的是愤怒。”(托马斯·谢夫),攻击别人是重度偏执个体最常使用的手段,他们认为痛苦源自外部环境,恼羞成怒和睚眦必报是他们的信条。回避反应则是把对丢脸(羞耻)的担心转成好好表现的动力。回避就像精神分析理论所描述的反向形成,可以击倒或补偿丢脸和害羞的感觉。回避在强迫型人格中极为常见,为避免羞耻和无能的感觉,他们往往刻意训练自己、追求高效和完美。有些“考证达人”和“工作狂”就属此列。

  

  (文章来源:北京市心理咨询)

  参考资料

  1.《10倍速療法-短期心理實戰錄》【美】巴史克(MichaelFranzBasch)/著易之新/譯 張老師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臺北)2001年2月初版2刷

  2.《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美】MarjorieTaggartWhite&MarcellaBakurWeiner/著吉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2月初版1刷

  3.《情绪与需要》【美】DawnFreshwater.ChrisRobertson/著 潘成英/译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初版2刷

  4.《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美】南希·麦克威廉斯NancyMcwilliams/著 鲁小华郑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初版3刷

  (文章来源:北京市心理咨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4-12-5 02:55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