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U. w( X4 M: ^! T+ h8 G, P+ {
( I& y* C, \8 U1 S* f$ q1 d0 [8 P, b: ~0 p6 Z j4 O z
案例重现, C- G1 F8 L, U8 o# Z8 ?; V
一位妈妈,非常焦虑着急,因为8岁的女儿“不爱说”、“什么都不爱学”、“什么都不干,特别懒“。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想知道红黄蓝有没有适合8岁孩子的课,希望孩子学后有所改变。
" {/ `$ U% s) t
: @. S8 ?7 B6 d, |
1 u7 D1 w8 U T+ x: }, T. C进一步了解得知,妈妈工作很忙,白天要待在店里,晚上回家还得照顾1岁多的儿子,平时顾不上女儿,陪她的时间特别少。女儿中午放学跟奶奶,晚上有时跟妈妈,有时跟姥姥,有时跟奶奶。姥姥特别惯着,想怎么就怎么,不如意就哭。想给女儿报个特长班,她什么都不想学,让她去也不去;教她写作业,她不认真听,心不在焉;让她帮忙睡前关灯,她会说“你开的你关”或者“你关”。# @/ x- ?4 k1 P) a$ ~
2 p: `2 J- I- m6 d* c7 ^# D, `# _5 E$ c- f, d, h4 B
世上只有一件事不能外包0 u* w4 R6 Q/ K
+ `" b& A9 _1 d; L; F/ x% a) |) S( J. B# r4 k# R
现在好像什么都可以外包,业务可以外包,家务可以外包,但是,父母教养孩子无法外包。: E, \9 p9 B O
因为,孩子生来就渴望父母的爱,再好的教育机构、再负责的祖父母都无法代替亲生父母。' c# L6 R5 T: q+ [6 S7 t; a" u
因为,即使外部教育环境发挥了作用,比如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穿衣,如果和父母的互动模式没有变,孩子回到家就会变个人,变得不喂不吃、不给不穿。# s$ m6 E" D% q; f' f! K3 ~% |
因为,是父母最终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我、对待他人、处理问题。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种关联不是遗传,却比遗传更顽固。
/ d7 [7 E' q( i3 Q7 n& Y1 H
1 p* c5 X1 ^. _& f6 H4 Z& G+ G# f- ], T( g) O
这位妈妈的直觉非常准,再不改变现状,前景堪忧!
/ J; @4 {. @% G& h" H
- n3 K0 z, n X7 p' ]9 T% m0 F% C
! L) g" r2 E; ^! q即使不摆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结果,我们也容易从身边的生活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和父母缺乏沟通的孩子,内心越敏感脆弱,越难管教,越容易行错走偏。" U" h9 s% T* G$ e+ @4 z
6 F. ^' p0 z7 ^9 L" v' p
有一部老韩剧,叫《看了又看》,女主人公银珠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因为妈妈忙,小时候被送到乡下姥姥家寄养,后来被接回来。但从小到大一直和妈妈有隔阂、起争执。她总觉得妈妈偏爱大姐、溺爱弟弟,唯独嫌弃自己。妈妈觉得她在姥姥家养了一身臭毛病,脾气硬,不服管教,也非常头疼。
: ]: q1 x5 K$ t8 P再联想下上一代有6、7个孩子的家庭,那些出生在中间的女孩,存在感往往最弱,显得特别不起眼。她们看似没脾气、顺从、老好人,却感情淡漠,和谁都处得来,和谁也不深交。她们行事怯懦没冲劲,在一些大事大非面前又特别执拗、僵化、听不进劝、一意孤行。* N) e/ p* n* w D! ~
! w$ [8 P/ g2 R& S; C
G+ o% C2 t. {2 D关系不硬,教养不行
+ M* v) m5 o, p1 @" o& E2 W8 `" `8 ]" x6 m$ _
+ M/ {$ A" O' ?7 e6 J亲密关系出了问题,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为,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父母就没有了影响力,就没有帮助孩子的途径,就没有办法引领孩子成长。
; ?. ^9 t K" R& i1 v6 z" i" S) m
5 k3 a) ~4 A1 ^# E
4 `2 R* w6 o$ j1 X0-6岁,孩子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上了学以后,将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适应环境、交朋友、师生关系、学业压力),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网瘾、物质攀比、早恋)。如果小时候没和孩子“搞好关系”,不是孩子信任的、能交心的人,长大后越要管,越会激起逆反。
& ~% w- M) i* ]* l" \3 M# U0 @
! ]% \; w' G$ s- S& ^/ |4 I Z9 h! O% ]- t
养一棵树,不浇水不施肥,全靠老天,后来长歪了,果子又小又少,怪谁?怪树肯定没道理,只能怪养树的人。“孩子的变化源于家长1%的改变”。想改变孩子,首先要革自己的命,从改变自己的言行开始,从和孩子“搞关系”开始。
7 c6 T; @! V; x3 t7 R7 i. s4 d" L- ?, f2 p: y$ O7 }* {
( k0 a. m+ ]. R0 T( o4 r3 o; T+ G没有陪伴,“爱”就是扯淡
5 e. \* [# _+ T% e
# A( ]! b5 C. ]* C8 }8 `
4 @) O- b' E( A4 S: S* {0 V" W4 A
) @) h% B. ?* \+ @8 p* Q) }
( T" I: h' g! `父母总说“爱”孩子,却常常“忽视”孩子。只关心孩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有没有钱花,除此之外只要孩子不哭不闹、不闯祸,就忙自己的事。直到孩子长大,要求高了,行为问题凸显了,才开始着急。' p$ u! v% I, t4 e1 K5 H) ?; S
陪孩子不是时时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父母勤奋工作、有职业理想、挣钱养家都没问题,问题是要搞好平衡。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敬业、有追求、对家庭负责,又能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
' q' J, h8 V; Q6 E! ^因此,忙碌的父母要保证陪伴的质量。哪怕每天只有15分钟,哪怕只够睡前聊会儿天、一起泡个脚、一块吃顿饭、一起洗个澡。只要父母心无旁骛,专心倾听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孩子就能感受被爱。怕就怕一边陪着孩子,一边接电话、回邮件、做家务、想工作,还告诉孩子“等我一会儿,忙完就来”,结果一来二去,孩子感到失望+绝望,再不稀罕和期待你的陪伴了。
' L# Y- i+ v" i3 S: ?7 X5 p9 s2 ?" F, \. Y2 q
, G% \* A% M7 W7 k! } I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0 h. R7 k, ?2 h' z+ z" a2 v9 A
9 _8 y9 M5 a U4 u8 Z7 g
3 ^- T. c- ?7 \; S* t' t, ~! J1 c/ w4 R4 ]- `' C# g
& S2 u* F- d+ o6 F
如果缺少陪伴和观察,父母就容易突然发现一个问题,然后以偏概全,给孩子扣上“大帽子”。一旦“帽子”出来了,沟通就变味了,这哪里是沟通,明明是指责、批判大会好吗?!孩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Y9 Y( B" \& T' R3 s% d" V* I1 C
扪心自问,怎么可能有人“什么都不感兴趣”?很可能你没给孩子机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或者你根本不认同那个兴趣。比如孩子不爱看作文选,却很爱看闲书,但父母觉得看闲书既费钱又耽误时间,还不能直接提高学习成绩。
1 b* H3 Y$ x8 M. z: v" `, j- _, Z1 X因此,明智的父母说话要摆事实,就事论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多听听孩子怎么说。
% J/ |; B' ~4 N( ~. p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兴趣班?可能真的没兴趣,可能不喜欢老师,可能和某个同学有矛盾,可能离家太远不方便……9 z( b5 _! W0 {/ [0 D6 `
孩子为什么不关灯?可能心情不好,可能累了,可能心存嫉妒不愿意,可能故意让妈妈生气以获得妈妈的关注(即使被骂也比被忽视强),可能担心关灯后太黑回不了被窝……
+ q2 \, P& T0 ?1 |
$ Y% i+ I; E* {. t- h% B. U% j0 G8 n J% m5 Q
“不教而诛”害死人
) t3 m |2 s$ M. G5 G. Z& p
" G, e ?& k y# P
) Y7 Y& K7 x) _ w3 K0 X, t
' n6 ^* d& N, A# A E' `, W1 t9 ?6 M/ B E# Q+ q3 O" l
什么叫“不教而诛”?就是事先不教育,一犯错误就惩罚。; o: ~3 D `* F
怎么可能有人“什么都不干?”孩子从小就渴望做大人的事,喂饭的时候和父母抢碗、抢勺,喜欢玩水抢着刷碗,稀罕小弟弟想给他喂奶洗澡,这时候大人怎么说的?“去去去,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不用,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一转眼,孩子大了,下面有弟弟妹妹了,父母忙不过来了,又想让孩子做家务了。面对政策突变,“前松后紧”,孩子自然会想“凭什么呀?为什么呀?”
! w/ g4 U) v5 ]+ C0 v A9 Y1 k所以,也许不是“孩子懒、什么都不干”、“不懂事、不体谅妈妈”,而是孩子从来就没机会干,不会干,不知道为什么干、干了以后会怎样,甚至之前有了“干了也白干”的经历(父母觉得都这么大了,做到那是应该的)。( I, K& _# [# q1 n3 }
家长应该对孩子提要求、培养习惯,比如“分担家务、体谅父母”,但要明确表达希望,允许犯错,及时赞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要求和难度。服务他人的能力不是随年龄自然形成的,是靠父母教养出来的。. O2 u1 o' s* h3 E, [# O' D
0 z% S( u" X/ s) B8 B) l2 m
. S: Z- E4 c# E# {. p ?: [
9 C9 F7 \* U$ n) A5 ^5 i$ C% ^ G0 [% b/ a* z9 [
“越俎代庖”注定“劳而无功”
2 Q$ t$ f8 T, s" U! T# J& r5 N3 ~0 N3 y$ l" }' d& L: S% Q
: y @( ]+ A* O1 N“教孩子写作业”,这不是家长该干的,作业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给她讲错题”这不应该是家长主动揽的,应该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检查作业写没写错”,这也不是家长该干的,那是老师的工作,错题老师自然会给她个红叉叉。
8 H: i; L( Z; N, g! W4 J* E! W) w0 Y" r
试想,平时妈妈忙得不见人,偶尔有空了就对自己的作业横挑眉毛竖挑眼,哪个孩子会心悦诚服?! }. W8 \% O( ]& A" k/ I
辅导孩子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做作业时陪在一边看家庭教育类的书,而不是指手画脚的监工和法官。更可以问孩子你自己不懂的地方,让孩子感到你的认真、谦虚,学会主动解决问题。/ s3 [" T3 }2 m0 T" X*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