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沙发展环境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9 22:5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良好环境要素的今天,环境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战略取向。为帮助国内外投资商、观光者、海内外关注长沙发展环境的人士和广大市民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长沙,了解长沙,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长沙市的各项环境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和总结。特发布此报告,供大家参考。作为全国省会城市中惟一的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市,近年来,长沙在城市绿化方面下了大功夫,城市绿地率和绿化率不断上升,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长沙,中国中部地区一个充满活力的省会城市,一个作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城市,一个具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优良的发展环境。

    长沙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五区和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总人口613万,总面积1181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常住人口199万人,市区面积55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千米。

    近年来,长沙市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开放理念、战略性区位优势、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发达的产业经济、强劲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舞台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引起了海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沙人民致力于建设“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的新长沙,努力营造良好宽松的内外发展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发展和进步。

    一、自然地理区位环境

    长沙自然地理独特,山水风光秀美,物产资源富饶,交通条件和经济区位优势显著,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惟一的生态市试点城市。

    1.1自然环境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西长约230千米,南北宽约88千米。东接浙赣,西引川黔,北控荆楚,南领桂粤,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

    长沙处于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和湘浏盆地,地势南高北低,丘涧交错、红岩白沙。地貌基本上是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各占四分之一。土质多为弱酸性地带红壤和河流冲积土,肥沃适耕。土地利用以林地和水田为主,林地占51.65%,耕田占28.38%。

    长沙属东亚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8℃~17.3℃,无霜期年均275天,日照时数年均1677.1小时。

    长沙属湘江水系,水资源丰沛。湘江由南向北纵贯长沙市境约75千米,汇入洞庭湖。境内有大小15条支流汇注,其中较大的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沩水。水资源总量达80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用量达到3600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20立方米。

    1.2交通条件

    长沙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洛湛、长石铁路线联通东西南北;有京珠、长常、长永高速和106、107、319国道纵横交错,14条省道和106条县道等密布成网。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93千米,等级公路3361千米,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千米42.74千米;有湘江千吨级航道;有全国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霞凝新港;有设施先进的黄花国际机场,可直航国内35个主要城市和香港及曼谷、汉城、釜山等境外城市。

    1.3经济区位

    长沙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既是内陆通向两广和东部沿海及西南边陲的枢纽地带,又是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与两大经济区域进行密切经贸合作的得天独厚条件。近年来,长沙已成为支撑沿海、沿江开发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和西部开发的先导城市,成为省内、西南邻省及粤港地区的资金、产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输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二、历史人文环境

长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屈贾之乡”、“湖湘首邑”之称,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2.1历史文化背景

    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殷商之世长沙属扬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春秋战国时,长沙为楚国军事重镇和重要粮食产地。秦朝设置长沙郡。汉朝时为长沙国首府,三国时属吴国,两晋、南朝称湘洲,隋、唐、元称潭州,宋代属荆湖南路,明改为长沙府,清朝为湖南省省治、府治、县治所在地。1933年,长沙市定为省会。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

    长沙出土的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器形之美、花纹之精,居我国南方之首。中国目前最大的古乐商代大铜铙和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青铜器出土于长沙。距今7000多年的古陶器、马王堆西汉古墓女尸、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等长沙文物举世闻名。屈原、贾谊、李白、杜甫等古代文化名人曾客居长沙,发黍离之忧,咏兴邦之志,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传世碑刻。

    长沙还是清末维新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革命摇篮”的美誉。谭嗣同等在此创建时务学堂,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先声;黄兴、蔡锷、陈天华等大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向反清、反袁斗争的历史舞台;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何叔衡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在此求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27年,毛泽东领导工农武装秋收起义,从长沙浏阳的文家市走向井冈山,开启了中国革命辉煌的篇章。

    2.2湖湘文化发展

    长沙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公元967年,创建的岳麓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在全球最古老的大学中排名第二。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张在该书院主持讲学。明末清初湖湘学派的代表王船山集历代理学思想之大成,创立了以“经世致用,伦理践履”为特征、高度重视实践实用的哲学、伦理、军事、政治、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忧国忧民、经世致用、创新求变的湖湘学派,成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瑰宝。

    三、经济及产业发展环境

    长沙工业经济基础良好,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是中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方面,长沙拥有良好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上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农业科研基地。第三产业方面,长沙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商业重镇。商贸传统底蕴深厚,设施一流,市场繁荣,是中南地区最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1工业产业环境

    3.1.1工业门类

    长沙工业产业门类齐全。在国家划定的39个工业大类、212个种类中,除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外,其他38个大类、201个种类均有分布。既有一大批起支撑作用、产业优势突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又有众多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产业链。

    3.1.2产业格局

    长沙工业产业格局以轻工为主,轻重工业协调。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高档卷烟、汽车制造、绿色家电、工程机械、精细化工、精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具有优势和特色。基本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烟草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两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格局。2003年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2.24%、11.3%、22.9%。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75家,企业集团37家。

    3.1.3工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22:55:26 | 只看该作者
3.1.3工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

    长沙工业园区发达,现有“两区六园”为主体的大小28个工业园区。国家级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4平方千米,含有国家级软件基地长沙软件园、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传感技术产业基地、岳麓山高科技园及政策区、星沙工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等。该区2003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3亿元,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33.5平方千米,有金霞物流园区、生产加工基地、配套服务区、生态住宅生活区四个组团。2003年完成增加值70.1亿元。该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中西部16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前3名。

    长沙高新技术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依托“两区六园”及20个专业园区,已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科技食品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长沙软件产业基地,聚集了软件企业200余家。长沙先进制造技术更是国内领先水平,有远大空调、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一批国内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领头雁。2003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352亿元,创汇2.5亿美元。2003年,长沙市工业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80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5%,其中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5.14%;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7.1%。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工业发展速度(增加值)居第9位。

    根据长沙市“十五”规划,至2007年,长沙要实现全市规模工业现价总产值、增加值和利税总额比2003年翻一番,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4年,力争规模工业再翻一番。

    3.2农业产业环境

    3.2.1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结构

    长沙农业基础好,配套设施齐备。有耕地面积237.10千公顷,大中小型水库总容量8.26亿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289.5万千瓦。农村水利、电网、道路、能源等农业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全市农业年投入达20亿元以上,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县城扩容提质5年完成总投资78亿元。

    长沙农业结构调整日趋优化,农林牧副渔比例适当。农业主要以种植为主,兼有各种经济作物。近年来通过“优粮扩经、重草兴特”,农经作物比已达7∶3。200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40.16千公顷,蔬菜116.66千公顷,经济作物28.74千公顷,茶、桑、果19.86千公顷。生产粮食216.37万吨,肉类54.41万吨,水产品9.42万吨。

    农产品市场较为完善。长沙已初步建成以红星、马王堆两大批发市场为龙头、300多家专业市场为骨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建立了农业信息港,为农产品加工与交易提供数字化信息平台。

    3.2.2农业科技

    长沙农业科技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拥有20多家农业专业科研机构和隆平农业高科技园、望城农业科技园两大农业高科技园区。全市有农、林、畜、水利、农机、农经等科技人员5800多名,拥有比较完备的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技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六站一办”的农技推广和教育网络。据统计,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达到52%。

    3.2.3特色农业

    长沙依托农业科技优势,产业特色鲜明。特色农业以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优质烤烟、优质茶叶和奶牛等五大产业为主。特色产业以园林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会展农业等为主。全市基本形成了环城设施栽培果蔬高效作物基地,百里万顷浏阳河花木产业带,长沙县春华和金井、宁乡县沩山优质茶叶基地等生产板块。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及大户2200多家,其中已授牌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省级9家、市级29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农业加工企业15个,过亿元的8个。全市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46个,经营面积6.8万亩。另外,市城区周边生态园、农家乐、度假村等休闲基地有近200处。

    3.3第三产业环境

    3.3.1商贸布局及特色

    长沙商贸布局较为合理,功能齐全。市区基本形成了以黄兴路、五一大道、芙蓉路、东二环线为轴线延伸,以五一广场、火车站广场、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伍家岭广场为中心辐射的遍布整个市区的四条主线八大商圈的零售商业网点格局。拥有近20座功能齐全、购物环境良好的现代商贸大厦,有10多个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全市形成了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大小网点相结合的门类齐全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市场网络体系。

    长沙商贸特色鲜明,业态丰富。长沙商贸一直保持持续高速的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6%以上,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零售总额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12位。全市目前共有商贸企业5997个,商业网点98562个,在全国人口过百万城市中,商业网点和集贸市场规模水平居第7位。个体私营经济13万多户,从业人员达37万人。

    3.3.2物流设施

    长沙是全国十大物流配送中心试点市。有位于城北长沙经济开发区的金霞物流圈,已定位于长沙物流产业核心园区。有中南第一、全国一流的大型粮食物流园的湖南省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这是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点项目之一,总建设用地1000亩,总投资3.8亿元,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物流节点的规划已经启动。至2007年,力争引入12家以上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进园。

    3.3.3会展经济

    长沙具有优良的会展设施和会展人才。目前会展场所面积已增加到20多万平方米。有10多家配套齐全、功能优越的会展场所。这些场所可适应各类大型国际国内经贸、体育、文化、科技会展活动。2003年,长沙共办会展近100个。长沙市已计划在未来5~10年中,培育10大会展企业,会展经济年收入达200亿元,会展业发展将成为长沙十大支柱产业之一。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22:55:42 | 只看该作者
3.3.4饮食服务

    长沙饮食服务业独具特色,服务设施齐全。拥有星级饭店53家,其中华天、通程、神农等五星级酒店6家,富丽华等四星级酒店6家,宾馆可同时接待10多万人。饮食业以湘菜为主,汇集全国各地特色,已成为中南地区亮点,2003年全市饮食业销售额已达到60亿元。以火宫殿、玉楼东、杨裕兴为代表的老字号餐饮名扬天下。

    3.3.5旅游资源

    长沙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历史遗存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共有旅游区(点)66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处,国家4A级旅游区(点)4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长沙城内共有33处文化遗址、6处古城遗址、47处名人墓冢、30处古墓葬、13处近现代革命纪念地、25处名人故居,特别是岳麓书院、灰汤温泉以及马王堆西汉古墓、走马楼和孙吴简牍等久负盛名,著称于世。全市拥有各类旅行社137家,旅游从业人员7万人,2003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160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4.85万人次。

    今后,长沙将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交易会展业以及现代批发市场。力争到2007年,确立连锁商业在商贸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用10~15年的时间,将长沙建设成为南至广州、北抵武汉、东达江西、西及重庆之间,并能辐射西南、西北及长江流域部分区域的现代化商贸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商业中心城市十强。

    四、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环境

    长沙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中部地区一座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

    4.1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长沙实施“拓城”战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一主两次四组团”规划城市布局,以“两府四城”建设为龙头拓宽城区空间。近三年来,长沙市建成区新增面积达70平方千米,2003年建成区面积达186平方千米。根据国务院新批准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面积扩大至2890平方千米,至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310万,城市建设用地310平方千米。

    4.2城市路网

    长沙路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市区形成了“六桥三环”、“八纵八横”的交通格局。其中,南北向动脉芙蓉路北起霞凝新港,南到暮云镇,全长46千米,是国内城市中最长的一条主干道。近三年来,长沙市共新、改、扩建道路48条,新增城市道路215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46平方米。

    4.3公用设施

    长沙城市公用设施日趋完善。城区万人拥有车辆11.9标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城区现有自来水厂7座,日供水能力137万立方米,城区供水普及率达100%,人均生活用水拥有量328升/人日,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排水系统较为齐备,排渍能力为23..92万吨/小时。城区现有污水处理厂两座,污水处理率41.1%,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9位,预计到2006年污水处理能力达70%。长沙有容积5000万立方米的大型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有日处理1640吨的望城县桥驿镇的垃圾处理厂。

    4.4能源通讯

    长沙市能源结构主要由煤、电力、燃料油、液化气、焦炭等构成。全市拥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88座,年供电量53亿千瓦时。城区居民燃气气化率达94.6%,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1位。长沙通讯设施先进。2003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8.86%,移动电话用户196.7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5.44万户。200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1.10亿元,电信通信业务总量14.41亿元。

    4.5人居条件

    长沙是全国省会城市惟一的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市。城区突出湖湘文化特色与山水洲城特征的融合,风格独特。近两年来,市区新增绿地面积700多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绿化率分别达31.07%和36.01%,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96.13%。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近三年来年均值一直优于国家标准,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达70%。2003年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8.4平方米。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22:55:53 | 只看该作者
4.6城市文明

    长沙市2002年荣获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现有8个全国文明村镇、8个省级文明村镇、37个市级文明村镇。市民道德整体素质逐年提高。望月湖社区、咸嘉新村社区等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长沙县星沙镇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浏阳市商业步行街、梓园路等被评为全省文明示范街。

    未来发展,长沙市将力争在2014年建成全国生态城市;2005年以前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2008年以前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2014年建成生态市。

    五、社会事业

    长沙科教文卫体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城市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

    5.1科技实力

    长沙是全国科研力量最雄厚的城市之一。目前,拥有两院院士42名,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3人,1000多名教授和44.2万专业技术人员。已聚集1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各类创新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等创新载体8个。有23所高等院校,300多个科研机构和近千家高新技术企业,有国家级示范中心长沙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环境良好。长沙每年诞生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成果1000多件。已获国际级奖的科研成果20多项,获国家级奖的200多项。2003年市本级全社会科技投入占总投入的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全市专利申请1860件。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体达60%以上。

    5.2教育资源

    长沙教育久享盛名,教育体系完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设施先进,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长沙有各级各类学校2428所,在校学生123.4万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已达到99.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城区已达80%以上。拥有省级重点中学15所。长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长沙现有37所高等院校,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556所,在校学生18.45万人。2003年各高等学校毕业研究生2643人,大学毕业生48597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0059人。

    5.3文化事业

    长沙文化设施日益完善。现有毛泽东文学院、长沙电影城、田汉大剧院、新世纪体育文化新城、长沙简帛博物馆等一大批规模大、品位高的文化设施,还有一批省属在长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基地,如湖南图书城、长沙世界之窗、湖南广电中心、金鹰影视城等。长沙文化产业发达。文学湘军、出版湘军、戏剧湘军、影视湘军蜚声全国。出版业与北京、天津并称三巨头,拥有大型报纸18种,定王台图书城在全国大型书市中名列前茅。民间文化活跃,民间戏剧兴旺,有著名的湘剧、花鼓戏、皮影戏、长沙弹词和大鼓、浏阳古乐等,“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享誉全国。

    5.4医疗卫生

    长沙医疗卫生设施先进,1995年就被授予“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127个,卫生工作人员3.48万余人,病床2.5万张。全市每千人卫技人口数4.9人、病床数3.7张。在长的省、部属医院众多,湘雅医院与北京协和齐名,湖南中医学院医疗水平全国一流。近3年来,全市培养引进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获得医药科技成果100多项。浏阳市、宁乡县分别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市公共卫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健全,具有比较科学规范的组织指挥、疫情监测报告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2003年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实现非典“零感染”。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22:56:13 | 只看该作者
5.5体育发展

    长沙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竞技体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女子体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涌现出了熊倪、刘璇等一批世界级冠军。2003年长沙有二级以上运动员464人,二级以上裁判员366名。体育设施齐全,长沙拥有一大批档次高、功能齐全、处于全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省游泳跳水中心主馆是亚洲最好的室内水上竞技场地,省射击中心射击馆是国内最先进的比赛综合场馆。体育彩票业等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现有注册体育经营单位102家。群众性体育运动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市、区、街道多层次的全民健身服务指导网络体系。体育场所超过500家,遍布全市各单位各社区。全市共有584个全民健身指导站,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581人,在校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3%以上,城区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6%。

    5.6社会保障

    长沙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至2003年全市参加养老(含机关事业)、医疗、失业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达51.7万、62万、49.4万和11.4万人。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经常性的扶贫救助制度。2003年,长沙市的低保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区)、街道、居委会四级联网管理,低保对象月救助金达到人均7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元。

    六、对外开放

    长沙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

    6.1对外交流

    长沙友好交往遍布亚、非、美、欧、大洋五大洲,先后与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市、日本鹿儿岛市等10个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与美国奥克兰市、澳大利亚中部经济开发区等7个国外城市签署了友好交流与经贸合作协议。2003年成功举办了“长沙市国际友城招商恳谈会”和“外国使节看长沙”等大型外事活动。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6.2外经外贸

    长沙外经外贸一直保持良好态势。2003年,市归口管理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2.3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有15家企业成功走出国门赴境外投资。2000年至今,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签订合同金额达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7亿元,外派劳务5099人,与141个国家和地区有商贸往来。

    6.3招商引资

    在2002年台商对大陆100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综合指标评定,被评为“值得推荐”的城市。至2003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120多家,总投资近70亿美元。沃尔玛、伊莱克斯等近50家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长沙投资办厂或设立办事机构,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53个。特别是近三年,利用内外资总额每年以50亿元的速度递增,在全国34个大中城市中排第12位。

    七、政务与政策环境

    长沙法制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政务环境较好、政策扶持措施力度大,发展软环境优良。

    7.1法制建设

    长沙社会经济秩序良好。近年来,长沙把依法打击经济犯罪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点,集中开展了打击制售伪劣商品、制贩假币、金融证券犯罪、传销活动、走私贩私及涉税犯罪等专项行动;不断深化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19安全社区”、“无毒社区”、“交通安全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2003年被评为公安部“打黑除恶”先进市。

    7.2依法行政

    长沙有良好的政务环境,长沙是全国率先开展行政问责制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全市减少各类行政审批事项505项,仅保留296项。推行重大项目政务服务全程代理制,审批效率极大提高。积极倡导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政府,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公务员队伍中具有大中专文化以上学历的占90%。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22:56:26 | 只看该作者
7.3政策扶持

    长沙发展的政策环境宽松,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在产业导向方面,明确了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烟草食品等产业。在产业重点方面,明确了重点, 扶持“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和实施“小巨人”计划。并明确从2002年起,连续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工业重点发展项目引导专项资金,在投资导向方面,明确降低外资和民营经济的准入门槛,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道路、桥梁、轻轨港口、公交、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融资方面,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企业境内外市,并为优强骨干企业发展债券创造条件。

    7.4金融安全

长沙金融安全体系日趋完善。自1999年提出了创建长沙金融安全区的方案以来,金融业一直保持健康稳定运行,初步形成了“经济活,金融活;金融活,经济活”的良性互动局面。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879.22亿元,同比增长19.12%,现金支出3816.46亿元,增长19.73%,货币净回笼62.76亿元。据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评价,2003年长沙企业已有80%可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一指标在中国重点城市排名第二,企业研发投入居第11位。

    八、人力资源环境

    长沙人口相对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能适应长沙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长沙每万人大学生数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8.1劳动力资源和专业人才长沙有数量可观的劳动力资源,每年超过15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2003年,全市有劳动力资源约450万人,其中,城镇约170万人,乡村约280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全国水平。全市共有各类人才44.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占12.24%,中级职占39.56%,初级职称占50.8%。在长注册会计师人数800多人,律师人数超过1700人。

    8.2人才市场与机制长沙人才市场规范有序。建立了全市性的人才网,开通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全国17个城市在内的人才网络通道。社会人才中介服务组织极为活跃,人才市场管理规范,分类明确,监管有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今后长沙市将紧紧把握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和紧缺急需人才队伍建设两个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探索人才资源开发新途径,努力构筑长沙区域性人才高地。

    8.3工资与生活水平长沙地区劳动工资与生活水平中等。2003年,全市平均年工资为1589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3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8330元,恩格尔系数为31.6,按世界银行对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分类,长沙市城区居民已迈入中等富裕水平的门槛。200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47元,人均生活费支出3172元。

    长沙发展环境在继续加速优化,功能因素整合水平将更加提升。通过精心构筑体制环境,理顺政策环境,改善服务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长沙将成为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宁静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新城。长沙正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并将与海内外来长投资创业者、居住劳动者、来访观光者一道共享新的发展、繁荣、进步成果。

                                   

                                  (资料来源: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4-11-1 11:35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