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起学习,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什么是教育呢?这似乎是一个人所皆知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教育的真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中最没有人怀疑的教条是关于学校的说法:既教育等于学校。”⑴这种观念在我国教育界表现得尤为突出,通常是把教育看作是单纯传授知识。本来,汉语中的“教育”是由教和育两个词组成的,它们分别代表两层意思和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⑵ 这就是说,教是由外而内的的传输;而“育”是发育,既发自于内的生长过程。因此,成功的教育应当是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双方的互动过程,而且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教育和学习的内涵,最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实施创造性的学习。下面,我仅就大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习,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与体会。
(一)制定正确的学习策略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究策略,如打仗要制定克敌致胜的军事策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要注意外交策略,市场竞争要采取正确的商业策略……同样地,大学生的学习,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策略,事实上大学生中学习好与不好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策略。
我们应该承认,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是不重视学习策略的,这是造成相当数量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师们不向学生们教授学习策略,而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策略十分陌生,当然也就谈不上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面对着凶猛澎湃的信息汪洋大海,在世界范围里已经掀起了学习革命的浪潮。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再不重视向学生们传授学习的策略,无论如何已不再是可取的了。
策略是什么?它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的方式,这么说来,似乎只有那些身居高位掌握方针政策的人,才需要研究和运用策略。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某种策略,无非是正确或不正确而已。因此,每一个人要想争取成功,都必须讲究策略。
同样地,我们谈论学习,无论是学校里的学习或是自学,都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的。
什么是学习的策略呢?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是近年教育学、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各家之言也是众所纷云,莫衷一是。⑶ 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学者把学习策略当作学习的原则、方法、过程和步骤,虽然它们也部分地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但是,我认为这些观点不仅没有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学习的策略,而且也没有阐明学习策略的本质。
那么,到底学习的策略的本质是什么呢?依我之见,学习策略是战略问题,而学习方法、过程、步骤等都是战术问题。因此,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不同,它是贯彻于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它从更高的层面上对学习的效率起着宏观的指导与控制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说,我宁愿把学习策略看成是一种内隐性心理素质的特征,它是一种智慧、韬晦、计谋和艺术等。它们之所以是内隐性的,是因为它们是以概念性的形态而存在的,有时甚至是只能会意而不能言传的。我认为,只有从这样的高度上来理解和制定学习策略,我们才能发挥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个正确的学习策略,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
策略之一就是,选择你自己真正感兴趣学科或专业学习。兴趣为什么是学习的策略呢?这是因为离开了学习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也是不能获得成功的。这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我只知道只有一个人想学,他才会去学。”⑷每一个人怎样才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呢?这就要取决于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信念,有了信念才会执著地去追求。所以,信念既是学习的策略又是学习的动力,一个缺失信念的人,是不会获得学习成功的。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才华和贡献,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十分热爱物理学,尽管大学毕业后过着落魄生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物理学的研究。后来,经人介绍在专利局找到了一个小职员的工作,虽然他未能进入到主流的物理学领域,但他仍然执著地研究与思考物理学的问题,并且于1905年创造了“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⑸。在这一 年,他一连发表了5篇论文,在布朗运动、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任何一项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伟大成就,就是源于对物理学的热爱,无论是他在生活落魄或是用非所学时也好,他始终都没有改变对物理学的热爱,这是他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因此,我建议每一位大学生都要认真检查一下,你们到底是为什么而学习?是受父母之命或是为了赶时髦而学习呢?或是为了好找工作而学?如果仅仅是为了赶时髦或找一份好工作,那你们就不可能学好。因此,我希望你们认真地考虑一下,你们现在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们所喜爱的,如果是,那你们就要执著地去追求它;如果不是,那你们就要放弃它,去选择你们所喜爱的专业,不然那你们不仅是浪费金钱而且也是在浪费生命。也许,有人认为我是夸大其词,其实这正是人们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
策略之二就是,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正确地选择目标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策略。为什么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的策略呢,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建立在自己兴趣上的目标,他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动力,而且还能够大大地提高其学习的效力。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发现,有明确目标与无目标的人相比,其学习与工作效力可以提高10~40%。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那时的武汉大学充满着活力,每个学生都有着积极上进的强烈欲望。他们一进校,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考出国留学研究生,即使不行,也一定要考国内最好的研究所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坦率地说,无论是论学术水平或是师资力量,我校并不是排在最前列的,但是这些学生们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校考取出国留学生的比例,都是名列全国的前矛。很明显,这些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就是目标策略在学习中所取得的巨大的作用。
策略之三就是,要调动全部的学习感官。什么是学习的感官呢?众所周知,人有五官,即耳、目、口、鼻和身体,它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五觉,这就是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无论是直接的知识或是间接的知识,无不都是通过这五种感官。
1997年《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中文版出版,这是由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和美国的珍尼特?沃斯合作撰写的。正象作者在导论中所说:“我们需要一场学习革命,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爆炸相适应。”学习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最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任何人都可能更快地学习几乎一切东西——通常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加快5-20倍——通常无论什么年龄都可以提高效率10-100倍。”⑹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快速而有效的学习呢?这就要求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使用你的所有的感官。据统计,普通的学生善于用视觉学习者占29%,用听觉学习者占34%,而用触觉学习者占37%。很明显,如果我们做到了五官并用,那么我们的学习效率就可以成倍地增加。例如,你一天可以读四本书并记住书中的要点,用4到8周时间可以掌握一门无疑,用10周时间赶上已落后了三年的学习进度。这并不是天方夜谈,而是已经有人实现了,问题是是否真正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可以肯定地说,一切最成功的科学家、创造发明家,他们都是运用全部感官思考的。例如,墨西哥最伟大的现代摄影家曼奴艾尔?阿尔雷斯?布拉沃,他被称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现实主义领路人、于100岁时安详地在家中逝世。他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呢?这是因为,他的镜头展现的总是超现实的世界,所以他是大师中的大师。墨西哥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用了一首诗评价布拉沃:“眼睛在思考,思想在看,视觉在触摸,文学在燃烧。”咋一看,这似乎是胡说八道,其实这就是伟人不不同凡响之处,这首诗再好不过地体现了布拉沃全方位地运用五官思考的特点,这也是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⑺
(二)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法呢?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字metodos(英文是method),它的本意是指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途径而言的。毛泽东也曾经用很形象的比喻说明方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⑻
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同样地也必须解决学习的方法问题,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科学家和大学问家,发明了不少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读书法,南宋学者陈善的“出入读书法”,鲁迅的“泛览与专精”结合法,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式读书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三步法”(储存、比较、批判),爱因斯坦的“忘却法”(不应当记忆的要忘掉)……如果要罗列的话,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完全可以编纂一部名人学习方法大典。
但是,教育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那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因此,再好的学习方法,那是他人创造的,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能由自己通过实践去创造。更何况,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了,过去建立在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已不再适应创造性的学习需要了。
我认为,在讨论学习方法时,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微观上具体的方法,而应当从宏观上选择那些对创造性学习起普遍指导作用的方法。什么是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呢?根据我十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我于1999年设计出了在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模式,既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方法。为了表述简便,我用三个英文字母表示,即SSR模式(第一个S表示Study independently,第二个 S表示Seminar,而 R代表Research)。什么说这三种方法是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因为这三种学习的方法,都体现了独立性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而这些都是需要具有创造性的能力。
第一,关于自学的方法,这是学习的第一要法。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人类的学习历史,当以传授知识为功能的学校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自学就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难怪联合国教科文在论述自学的重要性时认为,人类是自学的过去、讲授的现在和自学的未来。这就说明,自学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当然也应当成为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大学者和成功的人士,他们都是靠自学而获得成功的。例如,俄国高尔基只读过三年小学,他把社会称为《我的大学》,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著,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美国爱迪生也只有小学三年的学历,被校长称为愚笨生赶出了学校,他刻苦自学,后来成为拥有1923项发明成果,是迄今全世界发明成果最多的人;英国二战时两度出任首相,是英国百年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可是他中学毕业是是一个劣等生,报考军事院校三考三次落耪。在投考无路的情况下,他随军到了印度。经过一番痛苦地反思后,他下决心要勤奋学习,尽管印度天气炎热,甚至热得汗流浃背,但仍他矢志不移,广泛地涉猎历史、地理、哲学、文学、数学、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成为传记家、历史学家、书评家、小说家,并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我国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都有无数的杰出的人物是通过自学而获得成功的。例如,齐白石只读过几年私塾,12岁学木工,15岁学雕花木工,27岁开始学绘画,通过刻苦自学,成为国画大师,在诗词、书法、篆刻方面也出类拔萃;叶圣陶只是个中学生,他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大文学家;现代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三次报考医学院,三次失利,后来他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外戏剧作品,最终创作出了《雷雨》、《日出》等名著;华罗庚14岁开始自学数学,19岁开始撰写数学论文,25岁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根据自身的体会说:“历史上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离不开自学,光是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是创造不出什么新东西的。”⑼
综上所述,自学无论对于在学的大学生或是社会青年,都是普遍适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地指出:“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⑴
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什么至今不能在大学里普遍地推广呢?这主要是对自学存在着阻力,它既来自于教师也有学生的方面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是因为大多数教师不明白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他们以为学生都自学了,还要教师干什么?他们似乎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对学生考试,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对不听课的学生实行点名、扣分甚至取消考试资格,一味地搞师道尊严那一套。其实,这是对教师作用的极大的误解,在1200多年以前,唐代文学家韩愈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⑽ 这是对教师作用全面科学的论述,涵盖了伦理道德、专业知识和解答疑难问题,并不是单纯地灌输书本知识。从现代教育理念上要求,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即指导学生自学、思考和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来衡量,现在大多数的教师是不适应的,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技能。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之所以不能采用自学方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自幼就是接受灌输式的教育,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对教师存在依赖思想,总以为按部就班地听教师讲授,学得快一些、应考保险一些。根据我的调查,凡是具有一定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中等文化程度的学生,都是能够进行自学的。例如,安徽农村少年赵梅生,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条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自学直至高中,并于1996年以634分的高分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又如,我的长子刘维宁,他从初三越过高中考取了重点大学,而高中的全部课程是仅仅用了40天自学的。在大学期间,他依然是采取自学,每学期新教材发下来,他就自学,基本上不上课,大考大玩,小考小玩,门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他大学三年级时,又提前考取了留美研究生,25岁就获得了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已是国际空间物理指导委员会的主席。每一位善于自学的学生,他们共同的体会是,自学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即使再难的问题,也不要轻易地问老师,要相信通过自己刻苦的思考是可以攻克的。既然一个小学生和中学生能够自学考取大学,那么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可以自学的,关键是要丢掉依赖思想,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可以通过自学而获得成功的。
第二,关于课堂讨论问题,这是砥砺思想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是美国哈佛大学于1904年首创的,目前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采用,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课程讲授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双向交流的作用,以达到思想相互砥砺、集思广益和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是灌输式的讲授所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的,所以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怎样开展课堂讨论呢?有效地作法是,在自学的基础上,集中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每次参加讨论的人数不宜太多,以30人左右为宜,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要保证讨论的热烈奔放,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因为这是产生创意的最佳条件。在讨论中,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谋求权威,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发表意见和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权利。
可是,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在我国大学中并不十分流行,即使有些学校或某些课程也间或开展一些课堂讨论,但很难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这是因为中国人的个性所致,主要是:迷信思想,对教师和权威的崇拜,不敢向他们提出挑战;爱面情,不好意思对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是批评;怕出丑,总是担心提问不当,怕别人笑话。因此,无论是课堂讨论或是正式的学术讨论会,往往都是提一些表皮或枝节问题,很难在实质性的问题上展开思想交锋,这是与西方国家学术讨论会根本不同的。
因此,要想把课堂讨论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必须解放思想,拉下面情,敢于争鸣、敢于批评、敢于标新立异,才能真正砥砺思想,从而激励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达到培养创造性能力的目的。
第三,关于科学研究,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说:“我们的研究领域,是没有路牌的地方。真正的学习是要没有路牌也能走路,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⑾ 他的意思很明确,在教学中不仅要授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新知识;不仅要传授假说,而且要验证假说;不仅要学习定律,而且要寻找定律。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引导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从研究中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创造性的能力。
可是,传统的教学制度总是把传授知识与科学研究割裂开来,似乎研究只是专门研究结构里人员的事。所以,保守的教学制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大学不能造就杰出人才的主要原因。
其实,大学生思想活跃,爱提问题,精力充沛,往往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每一个开明的教师,应当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研究团队中来,指导他们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来学习,以达到增长才干和出成果的双重目的。事实上,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发现与发明,就是一些在读的大学生作出来的。例如,天才的纳什,21岁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就创建了均衡理论揭示起规律,在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阐明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奕理论,并且在40年以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不仅是天才,而且具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以他为蓝本的传记电影《美丽的心灵》,也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⑿
现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科技发明的人逐渐地多了起来,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卜一,他在两岁办就表现出了绘画的才能。2000年9月,他考取了这所学校电脑美术专业。进校不久,他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吃不饱,觉得很苦恼。一天,他在玩电脑游戏时,突然一个灵感像闪电似地出现了:与其消磨时间,何不研究制作三维动画片呢?他把这个创意告诉要好的同学,意欲邀请他们参加,但他们摇头,表示不参加;他告诉老师,遭到了冷遇。但是,这一切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三维动画片的研究之中。经过了13个月的刻苦研究,他最终完成长达44分钟的三维动画片《玛雅石》。消息传出,震惊了京城,震惊了中国的CG界,并且与一公司签下了360万元的片约。⒀
应当说,在大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目前开展的科技发明活动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发的阶段。问题是,应该把大学生的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按照SSR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惟有如此,才能有计划地、自觉地把大批的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三)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我敢说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获取合格的文凭,有的是为了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更多的人可能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我认为这些虽然也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但它们只是表面的,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即使获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获得了研究生的学位或一份满意的工作,那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创业道路上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什么是最佳的学习效果呢?是高分?是渊博的知识?我看都不是。根据我几十年的体会,我觉得方法比知识重要,能力比分数重要,成果比文凭重要。因此,每一个善于创造性学习的学生,都要正确地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千方百计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首先,关于掌握思维方法问题。17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尔,不仅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精通数学、物理、生理学、心理学、音乐、哲学等。他曾写了一本书叫《方法谈》,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知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谁都知道在学校里学传授的知识,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是无用或者是用不上的。因此,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因为方法是进一步获取有用的知识甚至是创造新知识的工具。但是,目前在大学的教学中,又不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怎么解决这一困难呢?我认为,除了开设各种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课程以外,还应当开社科学方法方面的选修课程。联合国教科文外联助理总干事德?纳伊曼曾说,如果现在人们用80%的时间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话,这种比例一定要根本转变过来,甚至应该把这个比例倒过来。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非常困难的,似乎应当对现在大学里的课程设置进行一次革命。
作为一个学习者来说,在这种革命尚没有到来时,我们不能等待,应该自己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阅读科学方法方面的参考书,自觉地去掌握个人需要的方法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通过教师的课程讲授,从具体的专业知识中归纳出科学方法问题。例如,在学习外语时,你可以可以学习联想法、归纳法和类比法等;学习化学时,可以掌握辩证法、置换法和逆向思维法;学习生物学时,可以推导出演绎法、仿生法;学习数学时,要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立体思维方法,等等。最关键的问题是,自己要做一个方法学习的有心者,这就是古人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其次,要不断地训练自己实际工作能力。能力是与书面知识相对应的,它已不再是一种理念性的东西,而是已经转化为人的一种能动的素质,成为他可以承担某项工作的力量。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说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交际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所有这些能力中,每一种能力都担负着某一种功能,但最高级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怎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呢?最重要的是要参与,要从实践中增长才干,这才干就是能力。例如,只有不断的写作,才能提高创作能力;只有经常参加演讲比赛,才能提高雄辩的能力;只有独立调查研究,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有了创造性的素质,才能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所以,大家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
再次,在学习期间,要积极地争取出成果。也许,有人把学习与出成果分为两个截然互不相干的阶段。其实,这是保守的教育理念,正是这种思想防碍了大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以学习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学习。这就是说,把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进行独立地研究,通过研究以达到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并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成果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文学创作、科学技术发明、实验仪器和技术的改进、社会调查报告、经济与技术咨询、编著书籍……总之,有凡是问题的地方,就有研究,矢志不依地求索,就会获得成果。
最后,我想就知识、能力和成果的关系作一个总结。它们彼此的关系是: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知识人格化的一种素质;能力是获取成果的保证,而成果是能力物质化的形态。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大学生明白了这三者的关系,并且能够自觉地按照这三要素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成功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