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陈珂含心理咨询工作室热文:如保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3 20: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心之爱,陈珂含心理咨询工作室)

  在当下的中国心理咨询市场中,判断一个咨询师的专业水准,也许一个最基本的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是:能否接住长程咨询?

  首先,初次访谈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活儿。这里面牵扯着咨询师对具体的来访者症状评估、咨询资源的促动转化、来访者的核心问题的把控、具体咨询框架思路的寻找确定等。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时间里,咨询师传递给来访者的多方面信息,决定着来访者能否再次走入咨询室。

  只有来访者经过初次访谈,再次走入同一个咨询师的咨询室,这时心理咨询才算开始。

  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大多数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属于试探、好奇阶段,怀着万般无奈的痛苦,半信半疑的态度,某种对服务人员的期望:你只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做就行了来走入咨询室。

  他们进来感受下咨询室的氛围、成为来访者的感受、和心理咨询师一起争论下自己生活困境的高低对错——他们和心理咨询打个照面,然后扬长而去,再也没了踪影。

  心理咨询的深入进行,牵扯到每个个体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痛苦的耐受力的大小,以及每个个体对生命本身质量的追求。这些都是因为个体差异,具有极大的主观弹性空间。

  

  (文章来源:心之爱,陈珂含心理咨询工作室)

  中国式的咨访关系

  弗洛依德首创了心理咨询,首创了谈话治疗。可以说精神分析起源于权势阶层,需要有钱、有时间、有自省力的人来做,这注定,心理咨询属于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甚或属于少部分人的游戏。

  当下中国的来访者,更多是因为痛苦走入了咨询室,而极少是因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探索,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对人生的意义、对死亡、孤独等这些生命终极问题的探索而前来进行咨询。

  痛苦是分层次的。生活困境的痛苦,也许是一个生活军师的指导建议就可以解决的,也许是永远都无法解决的。

  而深层次的心理咨询,是深入到痛苦内部,深入到个体的人格层面、再到生命、人性的纵深层面来看待个体的痛苦,共同面对生而为人的局限,促进心智的成长。

  痛苦的纵深处理,必然伴随着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一个相对长程的心理咨询。

  长程咨询是什么?在不同的流派里,这有不同的定义。

  认知取向的咨询师,每次咨询的结构和目标是相对清晰的,因此每次咨询可能根据目标的不同是有不同的时长,有时是两个小时,有时是一个小时等。同时认知行为疗法因其疗效短平快而著称,所以,也许长程咨询这一概念,就不存在在认知行为流派的字典里。对认知流派来讲,咨询目标达成就可以了。文章来源:心之爱,陈珂含心理咨询工作室

  长程咨询这一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或者说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治疗具有相对严格的咨询设置:每次50到60分钟,20次的咨询也仅仅属于起步阶段。每每这时,专业人士都会笑称:哦,20次,咨询还没开始。

  而在中国目前的现实咨询中,来访者们是痛苦到一定程度,万不得已选择来到咨询室。来访者的咨询动力更多的取决于他们的现实条件,以及他们的痛苦程度。

  于是,我们经常碰到来访者们一次咨询就结束了,也有来访者有时一周来一次,持续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好了,可以应对现实生活了,于是就不来了。过段时间生活中又出问题了,又有困境,很痛苦,然后又来到咨询室——-如此周而复始,断断续续的持续两三年。

  这个咨访过程里有一种虚假的治疗效果,但也有一种真实的治疗过程。

  现实状态、经济条件、来访者洞察力的欠缺、优秀咨询师的稀缺等种种,使得中国的咨访关系充满了一种很浅显的、没有连续性的、难以深入的特质,也使得很多心理咨询流于浅尝辄止:其实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使得心理咨询师这一角色和现实生活的军师角色、心理科普人员角色混为一谈。

  其实,当处理完痛苦,人类还有另一个层面的需求:心智成熟的需求,对自我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探索需求等。而这些需求毫无止境,没有时长限制,是需要活多久探索多久的一个问题。因此,心理咨询是可以伴随终生的。

  

  (文章来源:心之爱,陈珂含心理咨询工作室)

  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疗效因素

  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教科书都会写到:最有效的疗效因素是关系。

  关系本身的稳定、深度、空间、包容性本身,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咨询的失败或者成功。

  咨询师们必须随时随地评估咨访关系,和来访者谈论彼此间的关系,不断的挖掘具体咨访关系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来访者把在咨询室里学习到的维系关系的心态和技能等,移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与此相伴随的情况是:来访者们往往在现实中,欠缺一定的建立关系的能力,于是才有了中国式的一次咨询就结束、三个月半年一次咨询、痛苦时就来见咨询师的现状。

  一段关系的建立,如同我们现实中交朋友一样,需要前期的初识、陌生,再到交流互动,碰撞磨合,能够聊到一起去时有更多的、更高频次的交流互动,再到一起经历一些事情,双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腻丰富等。

  咨访关系也是一样的,治疗性质的咨访关系建立需要一定时长的打磨、持续,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固定会面,需要坚持固定频次的会面。不一样的是,咨访关系需要遵守一定的咨询设置,包括:会面时长控制、会面频次强弱、肢体接触的隔绝等。

  在咨询师的受训经历里,每个咨询师至少要经历一段长程的每周不低于两次的个人分析,甚或更高频次的一周四五次的分析历程。文章来源:心之爱,陈珂含心理咨询工作室

  这种高频次的分析,使得咨询师时刻侵泡在自己的潜意识层面,如同把一锅水煮的沸腾,而咨询师是要在这种沸腾之水中训练自己、分析自己的。

  而每周一次,甚至两周一次的低频次咨询,使得这锅水压根就没烧开,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潜意识只是咨询时间里打开下,然后就关闭。这种受训强度并不足以将咨询师本人打磨成一个极好的咨询工具。

  普通的咨访关系并不需要这么高频次的会面,除非极为严重的来访者。但依然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尽最大可能的进入心理咨询,一定的时长、一定的频次,最大程度的保证咨访关系的深入。

  在这个基础上,心理咨询才能不断触碰到来访者潜意识深处,进而才能带来来访者的改变和成熟。

  在这里,需要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文章来源:心之爱,陈珂含心理咨询工作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5-1-10 00:54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