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访西部小城:留守孩子天天盼爸爸妈妈回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8 17:5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甘肃陇西,一个再典型不过的西部小城。沿着渭河往上游走,这座有着“陇中苦瘠甲天下”之说的县城便展现在面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当地农民纷纷远走他乡,谋求生计。“劳务输出是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当地的宣传标语如是说。

  据该县劳动局副局长石俊义介绍,不足50万人的陇西县,2006年劳务输出12万人次。有资料显示:在陇西县,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约占14%,父母双方至少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有近50%。

  上学梦“命悬一线”,没有心思过新年

  说到去不去县城买书,赵海燕的脸腾地一下红了,低下头半天才吐出两个字,“不去”。这一刻,16岁的她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上学梦正“命悬一线”,对于过新年,她没有一点心思。同班同学相约去县城买中考语文参考书,赵海燕的心里可难受了。


  “为什么不去?”赵海燕喃喃地说“没钱”。赵海燕过年后不打算再去学校念书了,假期补课她也是缺席的。

  家里的地上刚刚洒过水,太阳照进来,墙上“优秀学生”的奖状格外引人注目。不大的正屋盘了两通炕,左边的是三个孩子的,撩起旧帘布,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摆着一个用尼龙袋子做成枕套的枕头。四周,几个木柜子紧靠着泥墙。赵海燕的妈妈正吃力地埋头单手揉着盆子里的面,头上扎一块褪了色的头巾,见有人进来,忙抖抖手,在大棉袄上蹭了几下,招呼记者坐下。

  赵海燕是陇西县菜子镇南二十铺中学初三的学生,父母双残,姊妹三个。母亲知道大女儿的心思,家里实在太穷了,供不起三个孩子同时上学,即使考上高中也读不起。赵海燕打算出去打工供两个妹妹上学。

  抬头望着屋顶,赵海燕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没办法么,三个娃娃要上学,都要张口吃饭呢。”炕上的父亲赵百祥长长地一声叹息。这个西北汉子老半天才吐出一句:“弄一个初中毕业证算了。”赵海燕夺门而出。

  赵百祥腿脚不灵便,做着修鞋的营生。1995年就开始出门奔波,这几年一年也能挣个3000多元。妻子几年前生了一场重病,欠了一屁股债。挣来的钱大多填了“窟窿”。这两年妻子八九月间为还债没办法也跑到新疆拾棉花,家里就只剩下赵海燕姊妹仨。

[ 本帖最后由 guaibaobao 于 2007-10-28 18:07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早上不到5点,赵家的灯总是最先亮起。赵海燕要忙着做早饭,帮两个妹妹梳头,然后赶学校的早自习。串门的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这孩子懂事,“早上上学特别害怕,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坚强的赵海燕时常感到莫名的害怕。

  说这话时,时间已是腊月廿二,陇西县城的年味渐浓。赵海燕的小妹妹吃着“就是香”的年馍,嘴里念叨过年的事,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要辍学。

  一个老人照看5个孙子孙女

  年过60的老人赵有有,如今最大的“任务”是照看好5个孙子孙女,他的两个儿子都把孩子撇给老两口外出打工了。“守着孙子,高兴得很。”老人咧嘴笑笑,孩子多,花销大,赵有有不得已重操“旧业”,干点木工活补贴家用。

  老二打电话说没挣下钱不打算回家过年,老大一直要到腊月三十才能回来。赵有有还是杀猪、置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上六年级的赵箫箫已经两年没见爸爸妈妈了,记忆里爸爸妈妈的脸越来越模糊,她已经在脑海里模拟了十几遍和爸爸妈妈见面的情景:一见面就问:“你们想我们吗?”然后捧出自己的“红色成绩”,考了班上第二名的赵箫箫想用这种方式给双亲一个惊喜。

  无独有偶。56岁的汪海棠也守着5个孙子孙女,已经4年没回家过年的儿子今年要回来了,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既要种9亩多地,又要管5个孩子,汪海棠说其中的艰辛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已经3年没见过妈妈的汪洋洋(随奶奶的姓),天天盼着爸爸妈妈回家。在家里,他时常偷偷拿出相册,翻出妈妈的照片,生怕记不清妈妈长得什么样了。他恨爸爸妈妈扔下自己不管,在外面叫别的孩子欺负,他从来不跟奶奶和姐姐说。在和大人说话时,不时地,总能看到他眼睛里噙满的泪水。

  爸爸妈妈要回来了。汪洋洋这两天一个劲地嚷着姐姐要把屋子打扫干净,小家伙还藏着一个“秘密”:过完年正月十九就是他的13岁生日,他一定要留住爸爸妈妈给他买个大蛋糕,过个热热闹闹的生日。

  汪洋洋的堂兄李黎明,去年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在杭州过的年,游过西湖、见识过雷峰塔的他,打算在大年三十晚上给不回来过年的父母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买不买好东西无所谓,只要爸爸妈妈心里有我就好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8:08:16 | 只看该作者
“平时想爸爸吗?”

  “不想。”

  11岁的男孩刘梦面对记者的提问,卷着衣角,摇摇头。

  2月10日,记者来到四川省资中县顺河场镇双峰寺村采访。该村总共有人口1321人,有三四百人外出打工。在顺河场镇,有大约7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

  当地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很多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回家的时间很少,造成一些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有点淡漠。

  父亲在他脑海中的印象是一张照片

  他1岁时,妈妈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爸爸刘辉胜外出打工有七八年了,只在去年春节时回过一次家,给儿子买了一个篮球,留下100多元压岁钱又走了。

  如今,篮球已经瘪了,刘梦没有给它充气,今年春节也没有盼望压岁钱。他不知道爸爸会不会回家过年,不知道爸爸的电话号码,也不知道爸爸此刻在哪里打工。

  对于爸爸,刘梦脑海里的印象就是刘辉胜留在家里的一张照片。另外,每学期开学的时候,爸爸会给他寄点书费过来。

  刘梦跟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拮据。家庭收入主要靠奶奶养的几只鸡鸭卖点小钱,为了省钱,家里一个月只花费一元钱的电费。

  快过年了,刘梦的家里没有制作香肠,也没有腌制腊肉。在四川,这两样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他和奶奶住在昏暗破旧的土坯房里,丝毫没有过年的气氛。

  这个流着鼻涕的小男孩,对过年没有什么要求。放寒假了,他就像平常一样去找伙伴们玩耍。

  儿子成了母亲的新烦恼

  快到春节了,萧山的妈妈从福建厦门千里迢迢赶回家过年,可萧山(未成年人,化名)没有丝毫的兴奋。

  “她一回家,我就没有自由了。”16岁的萧山凑近记者的耳朵,悄悄地说出了心里话,“她天天管着我,不让我出去玩。”

  萧山住在四川省资中县顺河场镇双峰寺村。自1994年——萧山的爸爸妈妈到外地打工时起,萧山就开始过着留守生活。平日里跟他一起生活的是爷爷、奶奶,还有大他两岁的姐姐。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8:08:30 | 只看该作者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管不住他,萧山从小就是一个“自由人”,村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堆里,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拜同样调皮的邻家哥哥为“师傅”,学打鸟,学钓鱼,还学会了抽烟喝酒。

  由于花在玩耍的时间太多,萧山的学习成绩很糟糕,今年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他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二名。

  回家后得知萧山的成绩,他妈妈气得不行。她决定不再出去打工了,要好好管教令她伤脑筋的儿子。

  以前两三年才见一面的妈妈,从现在开始要天天管着他,萧山还真有点不习惯。

  对儿子的这种态度,妈妈显得很无奈。

  早在1993年,夫妇俩就出去打过一次工,不过,3个月之后他们就回家了。

  “那是头一次出远门打工,特别想念两个孩子,我们两口子常常抱头痛哭。”他妈妈回忆道,“可当时家里负担太重了,不出去赚钱,日子没法过。”看着家里的土坯房,夫妇俩还是咬咬牙,1994年又一次打点行装出门了。

  这一次,他们在沿海闯荡了13年。打工使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不少,1998年,夫妇俩模仿沿海的建筑风格,在家乡盖起了两层小楼,砌了围墙,又添置了不少家电,在村里提前奔了小康。

  日子是好过了,可现在儿子却成了她的心玻对于能不能在家管好已经16岁的儿子,她感觉心里没底。

  “不会什么事都跟爸妈讲”

  离开父母的日子,考验着留守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有些孩子做得很好。萧山的姐姐萧云(化名),就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学生,也是邻居眼中的好孩子。

  从初一开始,萧云就住校,独立生活,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

  有时考试没考好,或者心头有不舒服的事情,会给父母打电话,聊聊天。更多的时候,萧云选择用自己的办法解决生活难题,“不会什么事都跟爸爸妈妈讲”。

  对于爸爸妈妈回不回家过年,她觉得无所谓。

  萧山尽管调皮,不爱学习,但有一点受到了邻居的好评:萧山经常下地帮爷爷干农活,表现得很孝顺。

  谈及个中原因,萧山的回答是,爷爷对自己很好。

  兰凤今年9岁,是班里的优秀学生,这次寒假的期末考试拿了全班第一。她1岁多的时候,父母就远下深圳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前不久,爸爸妈妈通过电话告诉她,今年又不回家过春节了。“他们会把压岁钱寄过来的”,兰凤咧咧嘴,笑着说道。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8:08:43 | 只看该作者
 2月10日中午,记者看到这个小姑娘时,她正准备去亲戚家喝喜酒。

  她的奶奶说,现在是放寒假,她比较轻松,上学时她挺刻苦的。

  “留守学生之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月10日,顺河场镇团委书记马世利来到双峰寺村的“留守学生之家”,带来了书包、文具盒、羽毛球和球拍,用于奖励今年考试成绩优秀的留守学生。

  在“颁奖仪式”上,双峰寺村的36位留守学生聚在一起,像过年一样热闹,每人都得到了一大把糖果,10位成绩优秀的留守学生得到了书包、球拍等奖品。

  尽管刘梦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获奖标准,但考虑到刘梦的家庭条件困难,马世利特地送给他一个书包和文具盒,希望他学习再努力一些。

  刘梦笑了,因为他的确需要一个书包。回家以后,他小心翼翼地把书包放在了床的最里头。

  在村委会办公室,几块牌子挂在同一个门上,几个部门共用一间办公室。而给孩子们使用的这个“留守学生之家”,却有两间办公室那么大。

  2006年初,在团四川省委的牵头下,全省启动了“留守学生关爱行动”,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乡村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目前全省已建成了1500多所“留守学生之家”。团资中县委拿着团省委拨下来的3万元建设经费,在5个乡村各建了一个“留守学生之家”,双峰寺村就是其中之一。

  一到周末和假日,“留守学生之家”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在资中县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经常跟留守学生们一起过周末和节日。志愿者詹婷婷第一次到双峰寺村时,送给留守学生刘嘉俊4本少儿杂志,后来又送来了一双手套。

  在顺河场镇,机关干部、退休人员跟留守学生结了对,当他们的编外爸爸妈妈。

  跟兰凤结对的,是顺河场镇党委书记钟华。逢年过节,以及兰凤的生日,钟华都会送上礼物,还经常关心孩子的成绩。

  这令兰凤的奶奶十分感动,“钟书记比孩子她妈还关心兰凤”。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8:09:21 | 只看该作者
 “大伯说,爸爸妈妈今年可能会回来过年。”尽管离过年只有一周时间,在浙江打工的两个堂哥也回来快一个星期了,但说到“父母回家过年”时,读小学六年级的柳雷仍然用了一个“可能”。

  今年12岁的柳雷,上一次见到父母还是在他不到9岁的时候。在过去的3年里,生活在贵州省贵定县定南乡乐芒村的柳雷和姐姐柳梅,从未得到远在天津打工的父母的只言片语。  

  “他们太粗心了。”柳梅的伯父这样评论自己的弟弟。因为家里没有电话,柳梅的父母偶尔打电话都是打给伯父,为了省钱,交待完事情后就挂了电话,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孩子说上一句话。

  柳雷非常羡慕那些父母在家的同学,“他们放学回家就有饭吃,想买什么文具就买什么文具”。

  “我们想买文具,只能向伯父要。有时伯父不在,就到附近的乡上捡一些废铁、可乐瓶、废纸箱什么的去卖,一次能卖个三四块钱。”柳梅说。

  让姐弟俩困扰的是,他们的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做。卧室就是厨房,姐姐从屋外抱进几根柴——柴是姐弟俩一起上山砍的,弟弟找来几张废纸引燃,然后添上煤块。“熏得很1邻居说,老看见姐弟俩被烟熏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有一次还差一点烧了木房子的屋顶。

  早上一般煮面条,中午可以炒一个菜,这些菜多是自家菜园子种的,有土豆、白菜、萝卜和菠菜。四种菜轮流换着花样吃,吃腻了就吃炒饭,炒饭吃腻了再轮换着吃四种菜,肉要一两个月才能吃上一次。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姐姐柳梅说,但在3年前父母刚离家时,柳雷不到9岁,柳梅也只有11岁,猛一下要独立生活,姐弟俩显然有些不适应,“一想起爸妈在家的时候,就想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4-5-18 06:14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