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5 c1 y! V- B
9 f& @7 K& M3 \! Z
0 u8 @+ l2 ]- B5 Y3 [/ m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无规矩不成方圆”,父母的养育职责之一就是为孩子建立规则,包括生活习惯、交往习惯、文明礼仪、安全意识等等。
. G8 m6 M9 b+ l" L; T. l% B- \当代父母多为80后,经历过受训、挨打、被隔离、罚站、罚抄写……偶尔回想起来,虽然对长辈心存感激,心中却遗留隐痛。当这样的父母看到子女的行为达不到规则要求是,会感到“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下使用惩罚,用过后又内疚、后悔,倍感矛盾挣扎。( r5 T% N/ J7 o9 o) K
3 {$ w/ E# }+ e
2 j7 Q( ^7 B7 m" H6 j
建立规则,不用惩罚,用什么?
( B( y, H' _( d; `9 w首先,在制定规则时,父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否则孩子做不到,家长也挫败。 比如,1-2岁的宝宝虽然会用勺子,但还熟练,着急时仍会用手抓,这时过于强调用餐礼仪会导致餐桌不宁、冲突不断。& R, h: S: s# m' z, x" s
其次,因为家长总是在冲突升级、濒临失控时使用惩罚,所以,一切可以预防、遏制冲突,促进孩子理解和接受规则的方法,都可以用来代替惩罚。
4 K! U5 @& ?" `* N: F2 X& Y+ x
& \( I% X7 L! t! G( Q+ w
* x# e. g! U7 I6 V6 g7 _2 n
5 s/ V# v: ]3 L4 T- d* B% }2 F6 j, h4 @* }8 e! c
用预设规则代替惩罚0 D9 ^. L6 H* u3 b z6 M4 B
% H! S' @" @6 L9 @8 p& S
佳佳妈妈:我最怕带3岁的佳佳参加宴请,他总是上蹿下跳没一刻安宁。当着外人又不好发作,感觉特没面子。回到家骂过他、也打过,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 K0 w& `0 E/ T# w1 s没有游戏材料,让孩子安静呆着,既违背儿童天性也不现实。另外,和家里不一样,在公共场所,孩子不宜大声叫嚷、不能随便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 S A9 {+ Y, c, m ~0 b
家长提前告知行程、提出具体要求、准备游戏材料,能有效减少摩擦、获得孩子的配合。妈妈可以告诉佳佳:“明天我会带你一起见妈妈的朋友、吃好吃的东西。到时妈妈会和朋友聊天,没有太多时间陪你。你看我们带些什么玩具或书呢?……那里是公共场合,我们要做文明的人,妈妈希望佳佳能……”
" G8 A7 k' _5 E( g1 m m
6 ^# }% b+ n# p8 F; \
& a; ~3 T% I& @' s/ a' j8 s" O0 ]& F: c! m1 A
4 M/ F# |- |/ t3 F& Y# t0 B
用演练规则代替惩罚; U$ h7 o6 E& J6 _! z
/ q' f# f) m3 J3 X$ a: B
亮亮妈妈:3岁的亮亮爱打人。每次他把小朋友打哭了,我都又羞又气,一边向对方妈妈道歉,一边狠狠打他两下,但是他就是不长记性。
; V& n6 V) w8 Z) A- X3 w. U# o( t家长惩罚孩子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想告诫孩子不能打人,还为了撇清自己:“看!我可不是娇惯孩子的人”,或是“给对方一个交代”。+ C/ J" E& ?' Y. q$ u: B$ |$ e
家长以暴制暴的做法,要么反而强化打人行为,要么让孩子僵化教条,即使别人伤害自己也不敢自我保护。% O6 B. P. v, [
孩子打人的原因有很多:不会和平解决冲突,不能体会对方的感受,不知道被同伴排斥的后果,不会应对愤怒……给孩子讲“小霸王”交不到朋友的故事,共读《我好生气》学着释放愤怒,假装“抢走”他的玩具引导他换位思考,模拟练习交换、轮流、礼让等技巧。这样,孩子的认知、控制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不打人”。- m+ f9 g- Y. b3 W1 s8 @- J- [
+ a; Z* W `( K/ X
4 X+ ?& m! |# M7 x9 q+ i
- f. \8 \* l# q& G! r
6 v9 u$ B7 P* y6 m8 ]用执行规则代替惩罚) u) d! O3 g4 b; ]' e
4 U) L% X" L& w S- B
牛牛爸爸:我儿子2岁,脾气急,生起气来就扔手边的东西。我说:“不能扔东西。如果再扔,就要把东西捡起来”。今天他脾气上来,把一袋爆米花扔到地上,看着到处都是的爆米花,我气不打一处来,一顿好打。3 u9 \: F3 e# R" i3 T
“自食其果”能有效促进自我反思。但有些行为不像不吃饭就会饿肚子那样周期短、联系明显。这时,家长就要人为地制造些“后果”。这些后果与惩罚的不同在于:它与行为有联系,力度合理,做起来不感到屈辱,并已提前告知。
5 P8 b" Z2 C9 O% I' D牛牛爸爸的提议很好,“扔东西”和“捡东西”是有联系的,并且也提前说了。那么让孩子怎么捡呢?让孩子一粒一粒捡还是给孩子扫把?是推搡孩子、把孩子按在地上捡,还是温和而坚定地陪他捡?显然,陪孩子用扫把清理更合理、更尊重人。相反的,扔东西和挨打没有逻辑联系、没有提前告知,被打具有侮辱性,所以是不合适的。
3 w; E9 M X$ R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不明白规则,即使是0-2岁的孩子,只要家长的表情、言语、语调、动作一致,他们就能准确理解父母的希望和要求。
; i5 a W& m% J6 F3 L6 Z3 L' U, U, W- |
6 C, E6 n; d8 F+ O+ f U) K8 S* N! j# N9 k2 F4 Z: z/ U9 N
! Y5 d) z- p: U* S5 f
用商定规则代替惩罚9 _1 F+ f5 g |5 X0 O( ^$ e
1 C! j) `. ]( \) O童童妈妈:孩子4岁了,一玩起手机就没完没了,好言好语听不进去,打了骂了也收效不大。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我也不能把全家的手机都没收了吧。
7 Q7 k! g; @) B. ~8 J( T3岁的儿童就能和父母深入沟通了。从这时起,对于涉及双方权益的事,父母最好和孩子商讨解决。这种做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为孩子学习交往合作奠定基础。
/ H, g/ G& B, q2 Q( i5 v# X当代儿童是“网络原住民”,把他们与数字产品隔离是不现实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控制设备,而不是被设备控制。父母可以这样做:(1)坦诚说出双方的感受和需要:“我知道对你来说,玩手机里的游戏很有意思。但我担心你玩太久伤害眼睛,我们来想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用手机的方法”。(2)和孩子共同头脑风暴,把能想到的办法都写下来。注意,不做任何评价。(3)从中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一项。(4)商讨细节,约定何时能玩、何时不能玩、一次玩多久、孩子负责做什么、家长负责做什么、何时开始实行。注意,要切实可行。(5)试行调整,当执行不下去时是就从第一步开始,直到找到解决办法为止。
. I k1 r" F) B: ~1 H,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