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宝宝食谱] 【竹兜早教套装】建立规则,不用惩罚,用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17: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i6 r  w/ w/ T' T
! y6 y4 L! g$ f/ y
. {; a1 m+ n! y4 g4 v* u% I, z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无规矩不成方圆”,父母的养育职责之一就是为孩子建立规则,包括生活习惯、交往习惯、文明礼仪、安全意识等等。
6 C. J$ E: D& [# o# ^当代父母多为80后,经历过受训、挨打、被隔离、罚站、罚抄写……偶尔回想起来,虽然对长辈心存感激,心中却遗留隐痛。当这样的父母看到子女的行为达不到规则要求是,会感到“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下使用惩罚,用过后又内疚、后悔,倍感矛盾挣扎。
# b$ q, S2 S6 p! a
& c' U# w2 h4 C2 F* M, {
2 x% @. y! p9 n: k% b建立规则,不用惩罚,用什么?
6 ]1 l% d" Z, u首先,在制定规则时,父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否则孩子做不到,家长也挫败。 比如,1-2岁的宝宝虽然会用勺子,但还熟练,着急时仍会用手抓,这时过于强调用餐礼仪会导致餐桌不宁、冲突不断。+ M! j% n' `( V: \! v" Y  |0 I* N
其次,因为家长总是在冲突升级、濒临失控时使用惩罚,所以,一切可以预防、遏制冲突,促进孩子理解和接受规则的方法,都可以用来代替惩罚。; o  Z* ?; o' I! T" [+ A% M

" r4 R3 L7 g- B8 p6 k  g* ]' L% v4 o( D+ X0 i; B, x6 C. {
6 p5 I& A- l6 w

/ d, J2 I7 F" W( B用预设规则代替惩罚
+ V4 H# }" D3 l% f. E$ X( q
3 z" m" j% }' F佳佳妈妈:我最怕带3岁的佳佳参加宴请,他总是上蹿下跳没一刻安宁。当着外人又不好发作,感觉特没面子。回到家骂过他、也打过,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Z& w% m2 {$ v- {( P1 C0 }
没有游戏材料,让孩子安静呆着,既违背儿童天性也不现实。另外,和家里不一样,在公共场所,孩子不宜大声叫嚷、不能随便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x5 }/ D+ _; O7 g4 X7 O6 w% c家长提前告知行程、提出具体要求、准备游戏材料,能有效减少摩擦、获得孩子的配合。妈妈可以告诉佳佳:“明天我会带你一起见妈妈的朋友、吃好吃的东西。到时妈妈会和朋友聊天,没有太多时间陪你。你看我们带些什么玩具或书呢?……那里是公共场合,我们要做文明的人,妈妈希望佳佳能……”
2 Z2 i/ Q* h+ c* |: X+ B* }- w6 r" g) A( h

1 V' I0 `/ z; [/ @9 \" A; k
1 }. {+ v. `+ [9 @+ D
) G: j* K8 c( z& M+ D$ }$ P用演练规则代替惩罚
2 i0 P% U& r( Z5 c
4 \% c; V+ r, m- n% E# T亮亮妈妈:3岁的亮亮爱打人。每次他把小朋友打哭了,我都又羞又气,一边向对方妈妈道歉,一边狠狠打他两下,但是他就是不长记性。
( d& p. N, |) q* t/ k家长惩罚孩子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想告诫孩子不能打人,还为了撇清自己:“看!我可不是娇惯孩子的人”,或是“给对方一个交代”。4 B  M8 [7 q" K+ n" ?4 s
家长以暴制暴的做法,要么反而强化打人行为,要么让孩子僵化教条,即使别人伤害自己也不敢自我保护。3 g3 b3 f# X+ |# m
孩子打人的原因有很多:不会和平解决冲突,不能体会对方的感受,不知道被同伴排斥的后果,不会应对愤怒……给孩子讲“小霸王”交不到朋友的故事,共读《我好生气》学着释放愤怒,假装“抢走”他的玩具引导他换位思考,模拟练习交换、轮流、礼让等技巧。这样,孩子的认知、控制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不打人”。
: A# H5 q4 \7 g+ I0 c
% e  j" P, M# ]5 N8 ?
3 n4 X% q+ C7 r& h
7 e! [6 ^  ]8 J; W" s
6 A' L( ^& C1 Y' y# H  U9 ?( D用执行规则代替惩罚
# s, _# r3 j! c/ H$ m! J$ l9 R
0 X5 k- x' A0 k: J1 A牛牛爸爸:我儿子2岁,脾气急,生起气来就扔手边的东西。我说:“不能扔东西。如果再扔,就要把东西捡起来”。今天他脾气上来,把一袋爆米花扔到地上,看着到处都是的爆米花,我气不打一处来,一顿好打。8 r9 n4 O% ~; Q
“自食其果”能有效促进自我反思。但有些行为不像不吃饭就会饿肚子那样周期短、联系明显。这时,家长就要人为地制造些“后果”。这些后果与惩罚的不同在于:它与行为有联系,力度合理,做起来不感到屈辱,并已提前告知。
# N7 y: {( f8 Y: y牛牛爸爸的提议很好,“扔东西”和“捡东西”是有联系的,并且也提前说了。那么让孩子怎么捡呢?让孩子一粒一粒捡还是给孩子扫把?是推搡孩子、把孩子按在地上捡,还是温和而坚定地陪他捡?显然,陪孩子用扫把清理更合理、更尊重人。相反的,扔东西和挨打没有逻辑联系、没有提前告知,被打具有侮辱性,所以是不合适的。1 T7 E6 {& M$ h3 y! h# C' ?% e$ m
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不明白规则,即使是0-2岁的孩子,只要家长的表情、言语、语调、动作一致,他们就能准确理解父母的希望和要求。, T. ?" ?1 G. z( m" b

* g: P/ o6 r& P9 \& W: O$ q# I6 g7 D; K4 R- H) \- M* z

/ _/ [' h, M5 z  M8 G% m+ V3 b2 w$ p$ u* F" C8 U8 j- E
用商定规则代替惩罚" ]% l9 v, N; r2 o5 X

$ U8 h1 M% d* y童童妈妈:孩子4岁了,一玩起手机就没完没了,好言好语听不进去,打了骂了也收效不大。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我也不能把全家的手机都没收了吧。
7 M; Z+ ]( ?/ r- z$ A$ |3岁的儿童就能和父母深入沟通了。从这时起,对于涉及双方权益的事,父母最好和孩子商讨解决。这种做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为孩子学习交往合作奠定基础。
3 n# p8 H% t9 g- O. C" y0 c4 M当代儿童是“网络原住民”,把他们与数字产品隔离是不现实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控制设备,而不是被设备控制。父母可以这样做:(1)坦诚说出双方的感受和需要:“我知道对你来说,玩手机里的游戏很有意思。但我担心你玩太久伤害眼睛,我们来想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用手机的方法”。(2)和孩子共同头脑风暴,把能想到的办法都写下来。注意,不做任何评价。(3)从中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一项。(4)商讨细节,约定何时能玩、何时不能玩、一次玩多久、孩子负责做什么、家长负责做什么、何时开始实行。注意,要切实可行。(5)试行调整,当执行不下去时是就从第一步开始,直到找到解决办法为止。7 b/ L6 w/ p$ v4 G: y+ y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5-4-4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