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耳炎,儿童听力的隐形杀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2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暑假里,小朋友成了电视迷,此时您可能会无意中发现,孩子会把电视的声音愈调愈大、说话的声音也比以前要大了,爸妈叫她(他)又好像没反应,这时您可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需要注意他(她)的听力是否出现了问题。耳鼻喉科专家称,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的隐形杀手。

  约有80%的儿童

  得过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这种中耳炎是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欧阳顺林说,分泌性中耳炎常常没有什么明显症状,有些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有嗡嗡声,感觉听力轻微下降。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而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或听不清别人跟他说话;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因为听不到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等。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儿童都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个月至4岁时发病,1岁以及1岁以内发病的占50%,2岁以内发病则增加到60%,部分患儿在3个月内可以自愈,但仅有30-40%的儿童会反复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有5-1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一年以上。

  不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专家表示,从分泌性中耳炎出现或诊断之日起,一直观察3个月。在观察期间,对患儿进行严密的监测,根据患儿的情况做定期复查。

  腺样体肥大

  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

  “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两种。”欧阳顺林说:“儿童鼻-鼻窦炎为常见疾病,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可引起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又阻碍了鼻腔的引流,进一步加重了鼻-鼻窦炎,二者又共同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进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闭塞感,急性期可能出现耳痛,一般疼痛症状不是很严重,疼痛时间也不是很长,很多儿童都可以忍受,甚至习惯,由于没有耳流脓、发热等症状,也不易被家长发现,进入慢性期以后,听力损失就进一步加重。

  虽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如果长期不治疗,最后导致鼓室内黏膜、肌肉、听骨链等纤维化、粘连,进一步损害听力。医生把这种情况叫作粘连性中耳炎,此时治疗就更棘手了。

  耳镜检查

  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中耳腔内有液体,可以像水一样稀薄,颜色通常有点淡黄。如果时间长,也可能会非常黏稠,像胶水一样,具有很“典型”的特点。欧阳顺林称,通过询问病史并结合各种检查手段,大部分患儿可以得到诊断。

  耳镜检查就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诊断方法,耳镜检查可以发现鼓膜充血、内陷或外突,有积液征等体征可诊断,再做声阻抗检查便可以确诊。

  因此,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比较容易,但是治疗就要找对病因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绝大多数通过药物治疗可以痊愈,但是,部分已经形成“胶耳”(随着时间的延长,渗出液变得越来越黏稠,成胶冻状,很难自行排除中耳腔)的患儿则需要手术(鼓膜切开、鼓室置管)治疗,同时还要重点治疗原发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时,则需做腺样体切除术。
2#
发表于 2011-2-23 16:21: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5-1-22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