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69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宝宝打人怎么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6 16:2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宝宝打人怎么办?

造成宝宝打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以下8种原因,供有打人行为的宝宝的妈妈参考。我们了解宝宝打人的具体原因后,就可以针对性地引导之。
其一、“我”字当头打为先。这也是2岁多宝宝打人最常见的原因。2岁多宝宝的占有欲强烈,不愿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私享空间,一旦发现有入侵者或分享者,还无法通过语言通畅表达自己意愿的宝宝,便会通过打来捍卫主权,用打来表示“不”、表示“排斥”。
“我”字当头打为先,是绝大多数宝宝出现打人行为的原因,也是宝宝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之一,只需对这种打人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即可。
其二、内心冲突打出气。宝宝想达成自我意愿与自身能力不足所引起的内心冲突,以及搬家、入园、更换保姆或带养人等生活情境的变化,都会引起宝宝心理上的不适,在没有得到很好引导或自我疏导的情况下,宝宝可能会通过打人的行为宣泄出来。
其三、攻击文化引模仿。这种场景应该不陌生,小男孩拿着玩具枪“哒哒哒”地进行模仿射击,家人、客人或小动物都成为了他“射击”的假想敌。电视或网络充斥着暴力节目,宝宝自然会受到影响,产生打人行为。宝宝并不知道打人不好,仅仅是觉得好玩而已。但打人行为与真正的诱因结合在一起时,打人行为就会成为恼人的习惯性行为。
其四、强制家境孕攻击。不少有打人行为的宝宝的第一任师傅,竟是家长自己。宝宝不听话,家长就动手,这种专制型父母极易养育出高攻击性的宝宝来。家长打宝宝,是对宝宝打人行为的言传身教与负面强化。
有的家长较少动手,但对宝宝总是有着诸多的强制、限制与要求,同样也会孕育出宝宝打咬人等攻击行为来。生长在这种强制性家庭里的宝宝,其行为和情绪都容易受到压制,又学不到正确的疏导情绪的技巧,也得不到表达自我的途径,很容易通过模仿学来打人进行宣泄和表达。
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更是孕育攻击的土壤。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心里会很难受,同时也会学到争吵、动手等非温和理性的解决方式,打人等暴力行为自然而然会在宝宝身上慢慢发展起来。
其五、缺少关爱求注目。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关爱较少,或是抚养方式不敏感,也会导致宝宝产生打人行为。宝宝的需求总是得不到父母的回馈与关注,却发现打咬人或大哭大闹就一定会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打人、大哭大闹就成了宝宝寻求关注的手段之一。
其六、不善动口就动手。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在同伴交往中,宝宝可能连简单的社交技巧都还未领悟到,而包括体态语在内的语言表达也尚不顺畅,当因玩具等产生争执时,不善动口的宝宝就可能用动手来解决人际冲突。当他发现打人是有效的争夺玩具的手段时,就会更多地使用打人来解决问题。
其七、打你因为喜欢你。宝宝不经意间出现的一些行为,如抓抓妈妈的脸,或和妈妈顶额头表示亲昵等,在妈妈的允许甚至是无形的配合下,渐渐地演变成了用打来表示对对方的喜欢之情了。有时宝宝用手拍打妈妈的脸,妈妈还会亲昵地和宝宝互动,更是强化了宝宝打人的行为。
其八、父母娇惯纵打人。有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心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宝宝有攻击性,是厉害的表现,长大后才有出息,有意无意间放纵甚至隐形地鼓励了宝宝的打人行为。
另外,一些生理因素也会导致宝宝打人,如渴了、饿了、累了时,妈妈却又迟迟没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宝宝也会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有些攻击性较强的宝宝有着遗传方面的因素,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尽管受到最具控制力的遗传因素的影响,据发展学家奈各(Nagin)的研究,这类宝宝到了青春期时也只有八分之一的人仍具较高水平的攻击性,环境影响和正确引导一样可以帮助到这类看似最难纠正的宝宝。
要纠正宝宝的打人行为,家长应先对打人这种攻击性行为有正确的认知。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际关系在获取个人成就上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显。而一个攻击性强的人无疑是不受欢迎的,这也是攻击性过强的成人在个人成就上更容易无所建树的原因。所以家长切不可有“宝宝有攻击性就是厉害”这种错误观点,这个社会早已不是那个武力夺天下的时代了。
我们鼓励和培养“勇敢、公正、上进以及远大的成就动机为力量源泉”的竞争性。这种正当的竞争性不仅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更有可能赢得竞争,还能赢得尊重。我们应通过呵护孩子的自由成长,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来滋长孩子的内心力量和果敢无畏的品格,从而构建起正当而有力的竞争性来,并允许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体验适当的丛林法则来践行竞争,而不是暗许或鼓励孩子的攻击行为来获得所谓的竞争性。
当宝宝出现打人行为时,我们应从行为把控、消除打人成因、鼓励良好行为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引导,让宝宝回到良好的行为模式上来。
绝大多数情况下,小月龄宝宝出现打人行为,是在用肢体动作表示“不”或“排斥”的意思,是一种很正常的发展现象。对这种打人行为,妈妈无需如临大敌,搞得太过严肃。妈妈温和地制止或避开宝宝的打人行为,同时教宝宝用语言“不”“不行”来表达反抗和排斥,让其学会用语言替代打人行为来表达诉求。当宝宝打咬其他的小宝宝时,妈妈在传递明确的禁止打人的信息后,引导宝宝去做其它感兴趣的事情,或将情绪中的宝宝抱离“事发”现场,然后将其注意力引开。
除危及安全健康的情况下,你若能顺从宝宝的意愿并停止干涉他的玩耍,宝宝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意愿,宝宝很快就能改掉打人的行为,进而改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了。
稍大点的孩子,如2岁多及以上的宝宝,当其打人时,首先要向他传递明确而坚定的禁止打人的信息。妈妈可抓住宝宝打人的手,眼睛看着宝宝,也让宝宝看着自己,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宝宝:“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打人”。坚定的眼神是最有力的武器,所以说话时要确保宝宝与自己双眼对视。
妈妈在向其传递了禁止打人的信息后,可要求宝宝看着对方的眼睛说“对不起”。有些妈妈会将道歉搞得太过复杂,如要求宝宝说一大串“对不起,我错了,下次不敢了,请原谅”之类的话。对这么年幼的小宝宝,简简单单一句“对不起”就足够了。若对方也是小宝宝,且被自己宝宝打哭了,妈妈应先向对方家长道歉,之后再平静理性地完成上述流程。
当宝宝被明确禁止打人或被要求道歉时,不少宝宝会觉得很委屈,甚至会哭泣起来。这时妈妈宜协助其调节好情绪,待其情绪平静后,再明确告诉宝宝“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打人”。之后可酌情教给宝宝正确的处理方法,如通过交换获取对方宝宝的玩具,喜欢对方的话就和对方拉拉手或拥抱一下等等,不一定非得让宝宝向对方说“对不起”。
有的妈妈超级喜欢对宝宝讲很多不能打人的道理。若孩子比较大,对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还尚可。但倘若是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讲道理,作用似乎不是很明显。当然,部分妈妈这么说教孩子,也不排除有“作秀”给对方家长看的嫌疑,向对方传递“你看,我是不会姑息孩子的过失的”。但“作秀”对解决孩子打人问题没有实质帮助。
不要对宝宝说教,过多的话反而会稀释“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打人”这句最直白、也最关键的话的效用。每次宝宝打人,妈妈都说同样的“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打人”的话,就会强化宝宝的感知和理解。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是最有力量的。对宝宝更是如此。
针对用打来表示喜欢的宝宝,妈妈可说“妈妈知道宝宝喜欢妈妈,但不能打妈妈,你摸摸妈妈的脸好不好?(或你亲亲妈妈好不好)”,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
对于通过打人或大哭大闹来引起父母注目的宝宝,在平日里多给到宝宝关爱的同时,可在打人当下采取隔离或冷处理的方式,让宝宝知道打人是不被注目的。如他要打别的小朋友时,将其隔离开来;要伸手打妈妈爸爸时,避开他打过来的手后妈妈爸爸起身去干其它自己的事去了,让宝宝觉得打人并不能引起家长的强烈反应,是件很无趣的事情。
妈妈这种冷静、理性、坚定处理宝宝打人的方式,以及“让孩子感受到爱,对事又不含糊”的对事不对人的做法,既不伤及孩子的自尊,也更能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妈妈此时的行为和情绪,也为宝宝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会让宝宝无形中习得很多东西。
当下及时地处理打人行为很重要,但消除打人成因,则是件“功夫在场外”的长期的事情,需要家长平时日积月累地努力才行。如尊重宝宝说“不”,尊重宝宝的物权,实施敏感的教养,关爱孩子的情感需求,停止播放暴力节目,消除暴力环境,创造和谐的、充满爱的、较少限制的家庭环境,协助孩子发展的社交技巧等等。
在平时,对宝宝表现出来的礼貌行为,如会说“请”“谢谢”,拥抱小伙伴等良好行为,家长应及时给予积极鼓励。对已养成打人习惯的宝宝,则应给到宝宝纠正的时间,不可操之过急。

本文摘录自《0—3岁宝宝教养手册》(张跃军 马艺铭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2#
发表于 2015-12-22 15:42: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4-12-5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